【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佛教傳入中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11:3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佛教傳入中國

 

一、初期(漢末至西晉)(一)傳說期海內經、山海經載,三五之世,伯益知有佛。

 

漢法本內傳、周書異記,均載在周世已佛法東來。

 

唐法琳駁傅奕引經錄目有「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室利防等十八賢者,齎持佛經來化始皇」之說。

 

魏書釋老志言漢武帝遣張騫使西域,佛法始通中國。

 

世說文字篇注,引劉子政列仙傳,得仙一百四十八人,其中七十四人出自佛教。

 

以上所列各書,不是偽經即是附會,均非信史,但漢武闢西域,中國聞知有佛法應屬可信。

 

(二)信史期1.魏書志釋老十云:「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後漢書王英傳、後漢紀卷十、佛祖統紀…等,均載有漢明帝夜夢金人之事。

 

太史傅毅對以或為西方之佛。

 

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

 

永平十年(西元五八)於大月氏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得佛像經卷,用白馬載抵洛陽,明帝為其建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

 

是為中國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

 

亦為我國學者所公認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四十二章經究屬以上兩人何人所譯,或謂某人獨譯,或謂二者共譯,未成定案。

 

而四十二章經之真假亦有爭辯;

 

版本亦異,或為數次所譯。

 

守遂本往往為麗本之增益,故可判斷麗本為真本。

 

而經文為小乘所重,故知亦非本土所偽造,如梁啟超所主張者。

 

迦葉摩騰,又譯為攝摩騰,本中天竺人,曾講金光明經為天竺小國間息兵,享譽天竺。

 

漢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卒於洛陽。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少時善漢語,工佛圖,明帝置清涼臺中。

 

年六十卒於洛。

 

譯有十地斷結、佛本生、佛本行、法海藏諸經,因寇亂皆失,唯四十二章經流傳至今。

 

2.漢末西域佛教僧侶東來之譯經師,多在桓、靈二帝時:有安清(世高)、支婁迦讖(支讖)、竺佛朔、支曜等。

 

安清、安息(伊朗)太子,好學,習天文、醫術、解鳥獸語。

 

既出家,復通經藏。

 

譯有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道地、人本欲生、阿毘曇王法、四諦、十二因緣、轉法輪、八正道、禪行法想等經。

 

卒於晉太康元年(二八○),世壽一百三十餘歲。

 

支婁迦讖,本月氏人,精懃法戒。

 

漢靈帝時遊洛陽,譯出版若道行品、首楞嚴、般舟三昧經,及兜沙、阿佛國、寶積等般若、方廣、華嚴諸大部經,為傳入大乘佛法之始。

 

竺佛朔亦天竺人,來洛譯般舟三昧。

 

支曜於於漢靈、獻帝之際來洛,譯有具定意經,及小本起等。

 

3.三國時西來傳教者以曇摩迦羅、曇帝、康僧鎧、康僧會、支謙等最著名:曇摩迦羅(法時、曇柯迦羅),中天竺人,嘉平二年(二五一)於魏都洛陽譯僧祗戒心,立羯磨法授戒、為中土有佛教戒律受戒之始。

 

曇帝(諦),安息人,譯有曇無德羯摩四分律受戒法、摩訶僧祗律之戒本等。

 

康僧鎧(僧伽跋摩、僧伽婆羅),在白馬寺譯有郁伽長者等四部經。

 

康僧會,其先祖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移交阯從商。

 

會十餘歲父母雙亡,孝服畢出家,明三藏,博六經,通天文,初行佛教於江左。

 

譯有六度集經。

 

支讖弟子支亮,支亮弟子支謙(恭明),其父月氏人,漢靈帝世來中國,謙於漢末避亂於吳,孫權驚其才慧,拜為博士。

 

留吳三十餘年,譯有維摩、大明度無極、瑞應本起、大般泥洹等經至今仍存。

 

其他尚譯有本業、首楞嚴、阿彌陀等經今已不存,共三十部。

 

4.西晉時代之譯經以竺法護為主,其次有帛遠、吉友、僧伽跋澄、曇摩難提、僧伽提婆、竺念佛、曇摩耶舍等。

 

法護(竺曇摩羅剎),本月氏人,世居敦煌,隨竺高座出家,故易同師姓。

 

又隨師遊西域,通三十六種經文,博覽六經。

 

攜回賢劫正法華光贊等百六十五部經,譯出光讚般若、維摩、正法華、無量壽、十地、大哀、般泥洹…等經百五十部。

 

時人尊之為敦煌菩薩。

 

助其譯業者有信士聶承遠,遠子道真。

 

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皆承護旨詳校。

 

帛遠(法祖),姓萬,河內人,譯有惟逮、弟子本、起五帝僧等三部經。

 

吉友(帛尸密多羅),西域人,晉永嘉中始止建康建初寺,丞相王導重之。

 

譯出大孔雀王神咒經,孔雀王雜神咒經。

 

為密典東傳之始。

 

僧伽跋澄(眾現)、罽賓人,苻堅建元十七年(三八一)入關中,口誦阿毘曇毗婆沙、曇摩難筆受梵文,佛圖羅剎譯為華語,沙門敏智筆受為中文。

 

跋澄又齎婆須密經,趙正復請其與曇摩難提、僧伽提婆三人共執梵本,佛念譯為華語,惠嵩筆受,由安、法兩公校定流布迄今。

 

曇摩耶舍(法明),罽賓人,晉隆安中抵廣州住白沙寺,善誦毗婆沙律、佛生緣起,譯差摩經一卷。

 

復在關中與沙門曇摩掘多共譯舍利弗阿毗曇,凡二十二卷。

 

二、前期(東晉至南北朝)(一)我國西行求法留印高僧1.晉宋期西行求法較著名者,以法顯為代表,其前尚有康法朗、過流沙更遊諸國,研尋經論。

 

慧叡遊歷諸國,至南天竺。

 

支法領、法淨受師慧遠命西行得經歸。

 

智猛、曇纂、竺道嵩於弘始六年(四○四)往中天竺,元嘉末年卒於成都。

 

法勇、僧猛、曇朗等二十五人於宋永初元年(四二○)往天竺,勇至中印度,於廣州港登岸返國。

 

法盛二十九人詣天竺。

 

道普宋初遍遊西域諸國。

 

法顯,平陽人,姓龔,三歲出家,二十受大戒,感東土戒律未備,乃決意西行,於晉隆安三年(三九九)偕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啟程至張掖後,有智嚴等西進流沙,度雪山入北天竺。

 

在印得薩婆多部鈔律、摩訶僧祗律,雜阿毘曇心、綖經、方等般泥經,摩訶僧阿毘曇等二萬餘偈,東下恆河,舶師子國。

 

更得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及雜藏等,皆中土所未曾有者。

 

復乘船經耶婆提國,抵青州返長安為義熙八年(四一二),前後共十五年。

 

後撰有佛國記,編有梵文字典等。

 

2.南北朝西行求法者:釋法獻,姓徐,涼州人。

 

宋元嘉十六年(四三九)到建業,年十三發誓西行,元徽三年(四七五)經巴蜀,至于闐,得烏纏國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並觀世音滅罪咒及調達品返回建業。

 

北魏僧道榮(藥)曾至西域。

 

神龜元年(五一八)胡太后遣惠生西域取經,宋雲偕行,至正光二年(五二一)始還,得大乘經典百七十部。

 

北齊有寶暹、道邃往西域,至隋始攜梵本二百六十部以歸。

 

(二)譯經事業1.晉時之翻譯:鳩摩羅什(羅什),父天竺人,為國相,辭相出家至龜茲,王請為國師,並以其妹妻之,而生羅什。

 

午後又隨母出家,善諸三藏。

 

後秦弘始三年(四○一),姚興迎什入關,在西明閣、逍遙園設譯場,使沙門八百餘人為襄譯,計譯出坐禪三昧經、阿彌陀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新法華經、新維摩結經、新小品經,以及金剛般若、十住、思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三十五部。

 

自著實相論、維摩論各一部,及答慧遠大乘深義十八科。

 

從其學者三千人。

 

弘始十年卒於長安,卒年七十。

 

此外,弗若多羅、曇摩流支、卑摩羅叉、佛陀耶舍、佛跋陀羅等,均係什公之重要襄譯,有知什所不知者。

 

晉河西曇無讖,中天竺人,河西王沮渠蒙遜,僭據涼土稱王,迎讖斷諸疑難,並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萬餘言。

 

讖更以術化度蒙遜及道俗人等無數。

 

2.宋時之翻譯:法顯歸國後,譯出摩訶僧祗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毘曇心論計百餘萬言,其中觀佛三昧論六卷,及修行方便論等為佛跋陀羅(覺賢)所譯。

 

釋曇無竭(法勇)遊南天竺,歸國譯其所攜回之觀世音受記經。

 

浮陀跋摩(覺鎧),西域人,因沙門道泰,少遊右諸國,得毗婆沙十萬偈,請其譯共一百一十七卷。

 

釋智嚴,西涼州人,自西域還,其得梵本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普曜、度博嚴淨、四天王等經。

 

尋又汎海到天竺求證無上道已,歸國途經罽賓,無疾而化,時年七十八。

 

求那跋摩(功德鎧),本剎利種,為罽賓國王室,二十出家,三十父王死,堅解王祚不就。

 

元嘉元年(四二四),文帝迎請之宋,譯出四方羯磨、優婆塞五戒略論及其二十四戒等凡二十六卷。

 

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幼學五明。

 

元嘉十二年至慶州,請譯雜阿含、法鼓、勝鬘、楞伽等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相績解脫、波羅了義、現在佛名、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諸經,凡百餘卷。

 

臨終見聖像,公卿會葬,春秋七十五。

 

三、後期(隋唐期)(一)隋代:隋文帝奉佛教極厚,北天竺闍那崛多與北天竺達摩笈多譯編法華八卷,稱之為添品妙蓮華經。

 

(二)唐代: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及其譯經。

 

武后遣使于闐國王,補益晉譯華嚴,王遣實叉難陀來洛陽,譯八十華嚴、大乘入楞伽經,及文殊授記等經。

 

法藏,其先康居國人,與華梵僧等共補譯有華嚴入法界品之脫文,密嚴、金光明、最勝王等經二十一部、顯實等論十餘部。

 

義淨,生於范陽,幼出家。

 

十五歲便慕法顯、玄奘,萌西遊之志。

 

由南海至印,留學二十餘年。

 

於武后證聖元年(六九五)返國,后迎於上東門外。

 

後譯華嚴、金光明、最勝王、孔雀王、藥師疏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稱贊如來功德神等經。

 

有部毘奈耶律、摩竭魚因緣等凡四十二經,十九卷。

 

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與佛國記兩書。

 

先天二年(七一三)寂,世壽七十二歲。

 

四、末期(五代以後)宋乾德三年(九六五),于闐沙門善名等七人來,滄州沙門道圓遊五天竺十八年,偕于闐使者至京師獻佛舍利、貝葉梵經。

 

沙門建盛自西竺還,開寶四年(九七一)詣闕進貝葉梵經。

 

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在太平興國寺設譯經院,天息災譯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密多經;

 

法天譯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施護譯如來莊嚴經,譯經前持密七晝夜,分宣讀梵文、證義、證文、審聽、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個譯職階段,極為莊嚴慎重。

 

也是中國所設之最後譯場。

 

以後均是刻經事業,對於梵典之翻譯雖未中斷,但只是個別的,未經政府主譯。

 

菩提達摩東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為中國佛教帶來了新的生機。

 

以上四期,初期為中國佛教之發皇期;

 

前期為中國佛教之開展期;

 

後期為中國佛教之成熟期;

 

末期為中國佛教之守成期。

 

其中尤以羅什與玄奘兩師貢獻最大。

 

什公重中觀,奘師重瑜伽,前者之卷帙雖次於後者,但其所譯之範圍既深且廣,又勝於後者。

 

(李志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6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8:34 , Processed in 0.39061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