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2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貨幣銀行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09:45: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貨幣銀行學

 

貨幣銀行學(MoneyandBanking),在教育部所頒大專課程標準中,明訂為經濟、國際貿易、銀行等法商學院諸系的必修課程,而未訂為必修者,亦多主動開列為選修或必選課程。

 

貨幣銀行學是在介紹:貨幣與貨幣的制度;

 

貨幣供給與貨幣供給理論;

 

金融媒介機構與金融市場;

 

貨幣需求理論;

 

中央銀行制度與貨幣政策;

 

國際貨幣關係與制度。

 

貨幣雖迄無一致定義,但基於其對財貨與勞務的支配力為一般人願意接受的基礎,因此許多學者便以一般被接受性或貨幣性作為貨幣基本要件。

 

具有此一要件的事物因時因地而變異。

 

貨幣乃由人類脫離「物物交換制度」(BarterSystem)之後而遞延變遷,先後有商品貨幣、金屬貨幣,及信用貨幣。

 

在此過程中,各國政府在取得鑄幣權及紙幣發行權後,為避免或減輕貨幣的不安定,以增進對經濟社會的潤滑作用,則須建立一套健全的貨幣制度,乃以本位貨幣為中心,使並用之各種貨幣與其發生一定之關係,並以一套制度規範此本位幣之品質與數量,俾維幣信。

 

乃有本位制度之發展。

 

見附圖1。

 

我國現行貨幣制度係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幣制改革後的產物。

 

貨幣的使用密切地關係著經濟活動現象與水準,各種貨幣供給的統計與其決定因素之研究,變成經濟研究的一個基本工作。

 

授受貨幣管理信用的各種金融機構與其發生密切關係之市場等有關之制度功能亦成為重要之認知。

 

貨幣量的變動到底如何關係或影響經濟活動-利率、物價、就業、所得、投資、儲蓄,乃產生各種貨幣需求理論的解說。

 

以貨幣為原因、為最重要的先有「金塊論」、「通貨學派」;

 

相反的有「反金塊論」、「銀行學派」。

 

後有「傳統貨幣數量學說」與相反的「所得學說」。

 

近代則有「新貨幣數量學說」對「凱因斯革命」進行「反革命」的論爭。

 

貨幣與經濟活動關係的研究,促成了各種貨幣政策的主張。

 

貨幣政策的工具、效果、目的、歷史、操作的有權機構與其背後的哲學-「權衡」與「法則」的抗禮,成為貨幣銀行學的重要章節。

 

國際貨幣的關係因國際貿易與各種合作、競爭因素而加強,國際資金的流動管理日趨複雜。

 

匯率的決定與影響,外匯市場的功能成為重要課題。

 

國際貨幣問題與制度因應而生。

 

根據西元一九四五年「布列頓森林(BrettonWoods)協定」而設立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基金平價」為基礎規定了可調整的釘住匯率與伸縮性匯率後,直到一九六○年代才需要施以若干補救措施-「國際黃金中心」、「巴賽爾協定」、「聯邦準備互換安排」、「羅莎公債」、「一般貸款安排」、「補償性融資辦法」、「緩衝存貨融資辦法」、「特別提款權」-以前,自一九四七年營運以來,迄稱順利。

 

但一九七一年八月美國暫停美元的黃金兌換性,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斯密松寧協議」(SmithsonianAgreement)達成歷史上首次多邊通貨價值調整,但問題繼續惡化,一九七三年三月多國採行浮動匯率。

 

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國委員會」提出「改革大綱」以特別提款權作為價值表示單位,接著「臨時委員會」於一九七六年一月七日假牙買加首都開會達成「京斯頓」制度,承認浮動匯率合法化。

 

一九七九年三月十三日在歐洲亦開始了八國的「歐洲貨幣制度」(EMS)。

 

(許添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0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11:24 , Processed in 0.2343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