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徐錫麟】 徐錫麟(西元一八七三~一九○七年),號伯蓀,浙江紹興東浦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卒於光緒三十三年。
先世為出陰望族,祖父桐軒,長於會計錢糧;
父鳳鳴,崇奉宋儒,處世嚴謹。
錫麟幼年讀書,聰慧過人,擅長數學,尤喜天文,常深夜觀天象,甚至廢寢。
二十一歲為諸生,見西學東漸,為接受新知,出任山陰縣學堂堂長。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九月,紹興府學堂聘之為數學教師,任教不數月,嶷然有聲譽。
此時革命志士四起,錫麟慨然嘆曰:「大丈夫當創大業,豈能侷促轅下,以終其身。」
二十九年(一九○三),以觀博覽會名義赴日本,得同志數人,且購圖書、刀劍以歸。
此後,錫麟決心從事革命。
翌年冬,在上海晤蔡元培於愛國女校,聞光復會之宗旨,遂樂意加盟。
繼在紹興創辦大通學校,作革命志士掩蔽活動之所。
錫麟又念士氣孱弱,乃倡辦體育會,秋瑾與焉。
秋瑾者,錫麟之表妹也,明慧豪俠,為女界翹楚,原遊學日本,因日本文部省頒布取消中國留學生規則,憤而歸國,錫麟介紹伊入光復會,共圖大。
從此大通學校,朝夕講武,每訓練,錫麟必身先之。
後得其戚俞廉三之助,結識浙撫壽山,壽山資助錫麟赴日學陸軍,乃偕妻王振漢,友人陳伯平、馬宗漢等,東走扶桑,經日本外務省通商局長石井菊次郎介紹入聯隊,因非軍人出身,不合格;
欲入振武學堂、又因目患近視被拒。
閒居鬱鬱,忽聞清吏因章炳麟繫獄期滿,將賄獄卒毒殺之,即憤而回國,奔走謀救,後知傳言不確,再返東瀛,適陶成章亦東來,二人密商返國事,不料彼等對革命策略有歧見,且成章欲停辦大通學校,亦與錫麟意見相左,從此二人分道揚鑣。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七月,國父領導之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光復會員多隨蔡元培入會,而成章與錫麟不合,未約之,獨自入會,錫麟亦不以為意。
翌年春,錫麟偕陳伯平、馬宗漢等回國,謀另樹革命義幟於一方。
錫麟歸國後,曾北走山海關,遍覽山川形勢,南來後,適逢徐海大饑,乃援清例,加納捐資為道員,分發赴皖候用。
皖撫恩銘重其才,不久即命他主持陸軍小學,踰年移主巡警學堂。
錫麟暗中布置,擬在安慶發難。
三十三年(一九○七)四月,黨人葉仰高在上海被捕,解至南京,江督端方嚴審,供出同黨數人。
大多在皖,且有入官者。
端方電告恩銘防範,恩銘令錫麟調查,錫麟懼,恐事洩,謀先發,乃於五月二十六日,巡警學堂行畢業典禮,清吏聚集之際,率眾事,惜因事出倉促,僅殺大吏恩銘一人,餘均逃散。
錫麟率學生據軍械庫,被防營兵所圍。
陳伯平戰死,徐與馬宗漢被擒,先後皆就義。
安慶事發後,紹興士紳與秋瑾有宿怨,控瑾秘藏軍火,知府貴福搜索大通學校,秋瑾亦被捕殺。
國父感歎徐錫麟、秋瑾等之死為:「慕義之士,聞風興起,當仁不讓,獨樹一幟以建義者。」
(張效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