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經濟哲學】 經濟哲學,大致是對經濟文化現象,就經濟方法的認識,作特殊的研究。
在經濟體系上可列一簡表以資說明:經濟學→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意識、動機、倫理)→經濟秩序(合理性)→經濟活動→經濟法則(歷史法則、計量法則等)→經濟方法論(歸納法、演繹法、辯證法等)→經濟哲學。
對人類社會而言,經濟的意味是什麼?
自古至今申論良多。
我國先秦諸子已有不少微言大義傳世。
歐洲古希臘的先賢,中世的教父多有名著論及。
古代經濟思想,皆屬經濟倫理範疇。
經濟哲學(PhilosophyofPoliticalEconomy)逐漸從純哲學脫穎而出,獨樹旗幟,乃肇始於西元十九世紀的歐洲。
尤其是基督新教根據喀爾文主義(Calvinism)的思想,積極追求經濟行為的價值,影射出資本主義的精神。
亞當斯密士(AdamSmith)對當時重商主義與重農學派加以探討,從合理與自然的觀點,予以綜合與調和,開創了近世經濟哲學的獨自面目古典學派的經濟學。
之後,經濟社會巨變,思潮澎湃,人才輩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百家競嗚,派別林立。
因價值判斷的不同,工商業社會價格化的普及,力求實證經濟之客觀性愈來愈強,導致經濟思想丕變。
經濟哲學思想隨時代改變,按時間序列概括如下:一、古典學派:確立自由經濟私有制的個人主義。
二、歷史學派:主張經濟發展階段說的國民經濟體系。
三、馬克斯學派:提出辯證唯物論創科學的社會主義。
四、邊際效用學派:從效用遞減法則提出革命性分析。
五、新古典學派:致力於合理主義福利經濟的研究。
六、維也納學派:反對計畫統制,亦不贊成景氣政策,主張經濟自由放任政策。
七、洛桑學派:研究一般均衡理論。
八、北歐學派:贊同福利政策。
九、制度學派:主張制度的累積進化過程之研究。
十、凱恩斯學派:主張運用公共投資,擴大個人消費,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來發展經濟成長。
二十世紀初期在方法論爭上,有所謂規範與實證之爭,七○年代之後,有所謂凱恩斯成長論與唯貨幣學派穩定論之爭。
但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思潮上已趨於混合修正的現代經濟思想,把自由經濟的企業精神保持,補充計畫經濟的功能。
經濟思潮是時代理念的反映,經濟政策會因時制宜。
經濟哲學,乃本著人類經濟行為的動機,經濟秩序之合理化,如何達成「正德、利用、厚生」之主旨,而顯示出來的一種社會人文科學的哲理。
(吳永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