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圓度】 普通礦物顆粒之形狀多受結晶構造、硬度、化學的安定度、成熟過程、搬運過程、堆積過程、堆積環境、氣候等因素之影響。
顆粒之形狀(Shape),通常以球度(Sphericity)及圓度或圓磨度(Roundness)表示之。
其類型大致可分為立方狀(Compact)、柱狀(Elongate)及板狀(Tabular)之三種。
礦物顆粒之形狀,為較粗粒沈積物的重要特性之一。
普通球狀顆粒(SphericalGrains)比較容易在海底面上轉動或被搬運,但是角狀顆粒(AngularGrains)比較不容易轉動或被搬運,而平坦面板狀顆粒(FlatTabularGrains)靜止於平坦面上時,不容易被搬運,但一旦被搬動後,容易懸浮至安靜的海面上與細粒物質一起沈積。
因此球狀顆粒被搬運之距離,不如板狀顆粒被搬運之距離那麼遠。
普通板狀顆粒的雲母容易懸浮相當距離後,與細粒物質一起沈積於安靜的海底上。
礦物顆粒所有角之內接圓半徑之和(r1 r2 … rn)以顆粒之最大內接圓之半徑(R)與角之數(N)之乘積(NR)除之,即得圓度(ρ)。
顆粒圓度之測定如圖一所示。
圓度=(方程式1)r1 r2 … rn=所有象角內接圓半徑之和R為顆粒之最大內接圓之半徑N為顆粒象角之數目當ρ=1時,理論上該顆粒是完全之球體,但實際上不一定是完全之球體。
圓柱兩端如被半球所蓋,其圓度為一,但其球度小於一。
圓度規格列如表一。
此表僅記「中點」中小數點下之首位數的1、2、3、5、8,即可知其範圍。
通常描述圓度時無足時間去作詳細的顆粒圓度之測量,因此僅使用測定圓度之六級實例(圖二,炮瓦斯,一九五三),目測顆粒之圓度。
一般顆粒之圓度隨原有顆粒之形狀、大小及硬度、被搬運之距離、次數及流速、渦旋強度及堆積環境等因素之不同而變。
普通原有形狀較圓者較不易被磨蝕,但較稜角者較易被磨蝕。
礫或較粗之砂粒在被搬運過程中,較易與坡面接觸,以致較易被磨蝕,反之,較細之砂粒在被搬運過程中,因懸浮在水流或風流中,以致不易被蝕,甚至尚保持其原有形狀。
顆粒較軟者較易被磨蝕並增加其圓度,但較硬顆粒不易被磨蝕,甚至尚保留其原有圓度。
砂礫之圓度隨被搬運之距離而增加。
被搬運之次數愈多或時間愈長,顆粒之圓度將愈增加。
使顆粒磨蝕的機會較多之堆積環境之砂礫將遂漸增加其顆粒圓度,加在河流、海灘及沙丘等環境堆積之砂礫。
總之,依據砂礫之形狀分析資料,可推測其被搬運之歷史、距離及其堆積環境。
(周瑞燉)表一圓度規格圓度規格彼蒂約翰(1957)羅素與泰勒(1937)圓度分級圓度範圍圓度中點圓度範圍圓度中點稜角狀(Angular)半稜角狀(Subangular)半圓狀(Subrounded)圓狀(Rounded)極圓狀(WellRounded)0-0.150.15-0.250.25-0.400.40-0.600.60-1.000.1250.2000.3150.5000.8000-0.150.15-0.300.30-0.500.50-0.700.70-1.000.0750.2250.4000.6000.850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