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4 08:5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文化】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
此語出於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謂文,就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
天文就是指自然現象,也就是由陰陽、剛柔、正負、雌雄等兩端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錯綜複雜、多采多姿的自然世界。
所謂人文,就是指自然現象經過人的認識、點化、改造、重組的活動就稱為人文活動。
人文活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認識的層次,第二個是運用的層次。
對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現象加以觀察、認識、了解,使之凝定為確定的知識,便是初級的人文活動,也就是前引易經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使天文被照明而且貞定為知識)。
這一級的人文活動,其目的與意義是為進級的人文活動作基礎作準備。
進級的人文活動便是運用由初級人文活動中所凝定的種種知識來為人生服務。
這種服務也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單純為增加生活的方便而作的,如先民耕田以食、織布以衣、架木以居、輪以行,以至今日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人利用知識而將自然物的存在結構加以改造、重組而運用出來的。
這可以說是一種以實用為重點的服務。
至於在實用之上的另一層服務,我們可以稱為以彰顯意義為重的服務。
那就是利用這些自然物或人為加工物為代表與象徵,以呈現出一套套人所獨具的生活方式。
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謂禮儀,包括種種法規制度、風俗習慣。
例如飲食,除了果腹的實用目的之外,我們還可以同時藉以表顯精神上的意義。
如當與人共食時,藉讓食、勸食等以聯誼互敬;
當一人獨食時,藉潔其粢盛、謹其舉措來對越在天;
或者,藉種種自訂的戒規以自律(如彿徒之茹素),藉特殊食物以懷古(如端午節粽子)。
乃至單純地藉食物精美製作,進食的優美儀態以表顯人文的豐盛。
凡此都足以顯示人的生活,實能超越一已的封限而具有無限擴展延申的意義。
這種能指向無限的特質便是人文活動真正的價值所在。
所以稱為進級的人文活動。
這種能賦予一切自然物或人為加工物以意義的活動是一種有有創造性的活動(此有異於上帝的創造而別稱為道德創造)。
這種形態的創造便稱為「點化」。
他一方面點化了人的生命,使人即於衣食住行的自然活動中,擴展拓深而頓時具有豐富充實的精神內涵;
另一方面也點化了一切被人所用的物,使它在自然效用之餘,同時也因參與了人的創造活動而成為亦具無限意義的禮物。
於是人的自然行為化為禮行,自然秩序化為道德秩序。
此世界不但因人初級的的人文活動(認知)而自黑暗進至彰明;
且因人進級的人文活動(點化)而自無心進至有情,當進至有情,但是不但因人我因遂其相通而合一,人物亦因同於此渾融的情意中而合一。
人不但能敬人愛人,也能敬物愛物,人物都不在我之外,此即王陽明所謂「心外無物」,亦即孔子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世界到此合一無外的境界才是一個圓成的世界,而此圓成則是有待於人文活動的點化而後成功的。
因此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約稱之為「人文化成」,或更約稱之為「文化」。
於此,我們乃可約述「文化」一辭的主要涵義,即:它是特指一種進級的人文活動其目的在點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外物,以使之具有無限的道德意義。
以上是「文化」一辭最核心的涵義。
若放寬一些,則一切人文活動,包括初級進級,都可稱為文化。
若在由此延申,更可不指這種人文活動本身,而直以一切人文活動的結果,即種種自然現象經人認識、改造、重組後的狀態,所謂人文者,稱為文化。
此時所謂文化,即不再具有活動的創造義,而只具有靜態的客觀存在義。
按:文化一辭,近世以來亦用以翻譯英文之Culture,二者內涵亦略可相通。
Culture源於拉丁文Colere,原意乃指人之能力的培養及訓練,使之超乎單純的自然狀態之上。
至十七、八世紀,此一概念之內涵已有相當的擴展,而重再指稱一切經人為力量加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
即:文化是指一切文化產品之總和。
此相當於前文所述之最後一層引申義。
總言之,西方觀念中之文化較偏於指人文之靜態的客觀存在,而較不重於指活動的創造義,由缺乏中國傳統中最為鄭重的道德化、精神提撕一重意涵。
(曾昭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