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天之諸不同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2 23:27: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6-10 06:52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天之諸不同義

 

「天」之一名,含義不一,近世學者,多有統計先秦古籍中「天」字,歸納分類,以定其意義者,隨各人主觀見解之不同,故無統一之結論。

 

考「天」之意義紛歧之主要原因,乃由於「天」為一抽象的存在,蒼茫玄遠,奧祕難知,而人類在大自然中孕育生長,自有意識起便有了「天」的概念,以後在歷史演進中,隨著時代思想的改變,遂而對「天」產生了不同的解說。

 

時代愈降,各種不同的解並陳,「天」的意義也就自然變得十分紛歧。

 

故今要想究明「天」的諸種意義及其所以然的因素,最好是從人類歷史演進的不同時代思想上看,「天」之諸不同義正是人類歷史不同時代思想的反映。

 

今依此見,敘述「天」在中國歷史上三個主要思想時代中所形成的四種含義如下:一、天道思想時代之天人類歷史發展的最早期,洪荒時期及氏族部落時期屬之。

 

彼時,大自然的勢力對於人類威脅最大,風雨雷霆之災,天候山川之變,都直接關係著人類的生存。

 

彼時,人類生活的重心在於覓食維持生命,即所謂「饑則求食,飽則棄餘。」

 

的生活,理智思考能力尚未發達。

 

故彼時「天」的現象是當然的神祕,日月何以經天而不墜?

 

四時何以輪轉而不忒?

 

風雲何由興?

 

霜露何由降?

 

電光雷音又何從而來?

 

人類無從解釋這些,也不思去追尋根由。

 

人類只是在一個籠統的認識中,認為「天」是一個大自然的現象,渾然高張於頭頂之上,說文解字「天」字下云:「天,顛也,至高無上,一大。」

 

正是「天」的原始義,也可證明在文字創造之時,「天」的意義尚在大自然的天的時期。

 

今所見甲骨文及金文中「天」字,其字形書寫,均強調人之頭頂,含義同於說文解字。

 

至於更早於文字創造之時所留傳的神話,如淮南子覽冥訓中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

 

又如神異經云:「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其中「天」字均為大自然的天。

 

其他如八卦中之「乾為天」,曆法中之「十天干」,此等發生自遠古的文化,「天」義均為大自然的天。

 

此一義於後世應用最廣,如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

 

泰否二卦彖傳,一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一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

 

繫辭傳:「天尊地卑。」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老子:「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尚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

 

荀子天論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大宗師:「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又近世以來,科學昌明,凡科學中所研究之對象,如天文、天象、天候、天空景象等,都是大自然的天。

 

二、神道思想時代之天歷史逐漸演進,人類進入信仰鬼神的時代。

 

此時,人智漸開,對大自然的奧祕,思有以解釋之,然以智猶不足故,遂假設「天」為有靈明、有意志的存在,天有其「神」,於是「天神、地祇、人鬼」之說興。

 

神道思想的來臨,本質上代表著人智的進步,因為此時的人類,已不像天道思想時期那樣完全受役於大自然的勢力,人能夠設想出「鬼神」以交通「天」,求上天的福佑。

 

「神」是天的具體代表者,而「鬼」者歸也,人死為鬼,乃代表生人。

 

「鬼」與「神」都是無形體的精神的存在,故可相交通。

 

由此,人將心願禱告鬼神以傳達給「天」,求「天」福佑,這便是人類到此已想出了一個自求多福的法門。

 

雖然此時人還是懾服在「天」的勢力下,總算是人的地位提升了-可以與「天」相交通了。

 

在此神道思想興起的情形下,「天」在人心中遂自然形成以下幾方面的權威,即是說產生了幾項新義:(一)「天」有明善惡、降禍福之能力,且時時刻刻在監視人類。

 

如周易大有卦上九:「自天佑之,吉不利。」

 

(按周易卦爻辭作於西周初年,而神道思想時代以商代最盛,故周易時期為神道思想早已盛行之後。)

 

尚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

 

又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

 

墨子尚同中:「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

 

天志中:「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栥盛,以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

 

(二)風雨雷霆之災,日月山川之變,都是「天」示警於人的訊號;

 

反之,喜慶之將至,則「天」先示祥瑞。

 

如呂氏春秋應同篇:「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

 

…及禹之時,天先見秋冬不殺。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一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

 

漢書董仲舒傳:「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迺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迺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

 

歷史上許許多多偽造祥瑞以欺民之事,都由此來。

 

(三)「天」決定人之命運。

 

如論語述而:「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罕:「子長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墨子非儒:「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

 

按孔、墨之意,並非後世消極的宿命論,乃「盡人事,聽天命」之意,後世乃流為術家之宿命論。

 

(四)祭祀天神,以獲福祉。

 

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祭天的思想成為後世中國人的共同思想,其含義不止於祈福,也是追源報本之意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三、人道思想時代之天人道思想時代繼神道思想之衰而興,從中國歷史上看,神道思想盛於殷商,而自西周以降,即神道思想漸衰,人智漸開,周公制3370&nowpage=1target=_self>禮樂以治國就是明證。

 

尤其是東周以後,時代亂離,王官失守,學術知識逐漸下落民間,助長了人民智識的急劇發展。

 

我們讀左傳、國語便可看到當時人才蓬勃興起與民智發皇的情形。

 

東周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大變革的時期,中國人此時已到了成年時期,理智思考能力成熟,開始要以自己的理智來決斷自己的生活行為了,聽命於鬼神的思想必須拋卻,敬畏天地的心自然減弱,於是「天」的含義至此又一變。

 

人道思想時代的真正開始,自然應以孔子為第一位人道大師,從孔子起,我們可將「天」的含義歸納為兩主要方面:「宇宙自然法則的天」與「心性的天」。

 

分述於下:(一)宇宙自然法則的天:宇宙萬物生於自然法則的思想,是遠古伏羲氏以來的傳統思想,易經中「太極」「陰陽」之義即此思想的內容,名之曰「道」。

 

「道」無所不在,宇宙事物一切變化均在「道」中。

 

但古之「易道」,乃起於觀察所得者多,至孔子,乃深思其理,建立「道」之由形上到形下的哲學體系。

 

在此體系中,萬物溯其生生之大始於乾元,而以乾元統「天」(見乾卦彖傳),故「天道」成為宇宙萬物變化生生之法則之本。

 

由此,「天神」的意識一變而為「天道」的意識,也就是由神道的「天」變為哲學的「天」。

 

易傳為此時期的作品,其中「天」多為此義,例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時成六龍以御天。」

 

(乾彖傳)「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彖傳)、「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復彖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象傳)、「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繫辭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說卦傳),其他如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至道家之莊子,則更直以「天」為「自然」義,莊子云:「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

 

(齊物論)、「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秋水)、「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養生主)莊子書中用此義之處最多。

 

(二)心性的天:內體心性而上達天命,為中國哲學之精要,其理論肇始於易傳,孔子在乾彖傳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是性命出於「天」的明證。

 

後來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即本於此。

 

性命既出自「天」,即「天」內在於性命之中,於是人人內體心性,即可由性而命而入於「天」,這便是孟子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如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繫辭傳中所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都是這一條內省存養的路。

 

這一條內省存養的路,自易傳、中庸、孟子而後,到了宋明時代,發展到極盛,原因是受了佛學的影響。

 

宋明儒學中陸、王一脈固是被視為上承思、孟之緒,以「心學」著稱,即程、朱一脈也念念以存養心性為第一要務。

 

所以在宋明諸子中,最熱門的討論問題之一是「天理、人欲」之辨,人人都在這一問題上發表意見,如張載正蒙:「燭天理,如向明,萬象無所隱;窮人欲,如專顧影間,區區於一物之中爾。」

 

程顥語錄:「人心莫不有知,惟蔽於人欲,則亡天德也。」

 

程頤語錄:「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自明矣。」

 

朱子語類:「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

 

王陽明傳習錄:「何者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識天理。」

 

「天」之歧義,在學術研究上造成許多爭議,因而也影響到一些學說與見解,乃簡述某歧義之緣由及要義如上。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1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33 , Processed in 0.4062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