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天體論】 哥白尼(NicholasCopernicus,西元一四七三~一五四三年),生於普魯士的多倫,先學神學與醫學,後習數學與天文學。
一四九六年到一五○五年留學義大利,專研天文學。
在這期間,已有地動說的想法。
一五○五年,自義大利回國,擔任福勞恩堡的聖堂參事會員。
一五三○年寫「天體回轉概論」(Commentariolus)分送親友。
後經親友勸告,將此概論推衍著成「天體回轉論」(DeRevolutionibusOrbiumCoelestium)。
但此鉅著到一五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哥白尼臨死時才出版,送到他床前。
哥白尼之前,一般人均以地球為天體中心;
至哥白尼才認為龐大的恆星每天回轉一次,並不合理,須以地球自轉方能解釋。
同時認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是太陽。
地球為行星之一,與其他行星一樣,以等周運動,環繞太陽而行。
此即所謂地動說。
哥白尼地動說體系有兩大優點:第一,他最先解釋行星間的距離。
如圖(見圖1),若以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為一單位,則太陽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平均距離的比率分別為○.三九、○.七二、一.五二、五.二○、九.五四。
第二,則為行星的逆行現象。
如下圖,(見圖2)S為太陽,內側之圓為地球軌道,外側之圓為外星(即地球以外行星)軌道,最外側之圓弧則為天體面。
地球由西向東,依序經過1,2,3,4...各點時,外星亦經過其軌道上的1,2,3,4...。
於是,地球上1點所見的外星,是在連接兩軌道1與1的方向上,並投影在天體面的1點上。
同理,地球上2點所見的外星在軌道2上,而投影於天體的2上。
以此類推,將地球所見的外星位置投影在天體上,即顯現出逆行現象。
換言之,起先外星在天體上依1,2,3,4的順序由西向東行,隨即逆行成6,7,接著又回到順行路線,依8,9,10順序向東而行。
依地動說,外星之逆行是地球軌道上的角速度比外星的角速度大所造成的結果。
總之,哥白尼的地動說從根本改變了以往的宇宙體系,也可以說是近代天文學的起點。
(李永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