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版畫】 「版畫」一詞,法語稱為Gravure或Estampe,德語稱為Druckplatte,英語稱為Print。
版畫之由來,應追溯到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約產生於唐代,但正確年代則無法確考。
我們從現存晚唐懿宗時的雕版作品,可以看出我國的雕版印刷術到了懿宗時,已經歷相當時期的演變了,也可說技巧相當的進步。
現存世界上最古的雕版印刷(木刻版畫)有年代可考者,當推敦煌發現,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之唐懿宗咸通九年(西元八六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扉頁的「祇樹給孤獨園」圖。
世人對於這幅圖的刻工技術之高超,和印刷效果之精美,莫不大加讚賞。
〈見圖一〉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到了元代,已邁進彩色領域,元順帝至元六年(一三四○),思聰和尚(號無聞)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注釋」所附「靈芝圖」,便是利用朱墨雙印的方式。
比日本在寬永四年(一六二七)所雕印的「塵劫記」的最早套色版畫要早二百八十七年。
明代後期彩色套印法完成,金陵的胡正言更進一步利用所謂「餖板拱花」法,即分版、分色的彩色套印法,刊印了他的傳世傑作「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
在中國版畫史上另樹立獨特風格,同時也是世界版畫藝術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至此,木刻版畫已不是書籍中的插圖,而是專門獨立的藝術了。
〈見圖二〉這項淵源於中國的版畫藝術,曾經隨著蒙古軍隊西征,而把它傳入了歐洲。
經歐洲人不斷嘗試,逐漸求得更新穎的製版和印刷技法,而發展成今日富有西方風貌而多彩多姿、美不勝收的版畫藝術了。
版畫必須經過構圖、製版和印刷三種階段,才能達到表現的目的。
因此,版畫是一門用版當做媒介的獨立「間接藝術」,也是「複數的藝術」。
一般說來,版畫可分四種形式,即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畫。
凸版包括木版、紙版、橡皮版畫等。
凹版包括銅、鋅、合金等金屬版畫。
平版包括石版、加工的金屬平版畫。
孔版畫包括蠟紙孔版畫、絹印版畫等。
這四種版畫形式,各有其獨特的性質和表現效果。
但近十數年來,一般製作版畫的人士,喜愛採用其中兩種或數種形式,併用在同一作品上的技法。
這種組合,總稱為併用版畫。
版畫既是複數的藝術,按照國際上一般的慣例,作者需要簽上限定印刷張數的記號。
當印完此限定數目後,原版即行毀壞。
因此,當我們看到版畫上的記號,就可以知道這是限定數目的版畫原作,而不同於海報或普通印刷複製品。
(潘元石)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