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農業環境】 農業是經營動植生產的事業,必在自然界生育,其生育過程,必受自然環境支配。
一、地勢:最適於從事農業生產之地區,是平原地帶、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人煙稠密、農產豐富,從地理上可以看出,凡是大河流域沖積的平原,都是重要的農業區域。
至於平原與山的分別,主要在於坡度及高度之分:(一)五度以下的緩斜平地,農具與役畜的使用及搬運工作均較便利。
(二)傾斜超過十度的山坡地,用牛犁田即感不便。
(三)十五至二十度的坡地只能用人力以鋤耕種。
(四)傾斜超過二十度者,必先闢成梯田,纔便於利用。
山地、坡度增加、交通不便、土壤瘠薄、水源缺乏、地勢漸高、氣候寒冷、農業價值殊少,僅能發展畜牧或林業。
二、氣溫:農作物種子的萌芽、莖葉的發育、開花結實,以及土壤養分的分解等,均需依賴適宜的氣溫。
尤以地面因氣溫及緯度的不同,可分為熱帶,溫帶、寒帶等各種不同的地帶,而各有最適應種植的農作物。
三、雨量:作物在生長期間,如果久旱不雨,或雨水過多,均能直接影響到作物的生長與存在。
(一)年雨量在一百五十公釐以下的為沙漠區,無農業可言。
(二)年雨量在二百五十公釐以下的為乾旱區,僅可用為畜牧草原,不適於一般作物生長。
(三)年雨量在二百五十至五百公麓的地區為乾旱農區,是半農半牧之地,農作物必須要有灌溉、補充水分,始較安全。
(四)年雨量在五百至七百五十公麓的地為半濕農區,農業經營必須採取優良的旱農制度。
(五)年雨量在七百五十至一千公釐的地區為潮濕農區,宜於一般作物栽培。
(六)年雨量在一千至二千公釐以上的地區為水田農區,年可種植一季或二季水稻。
(徐昕影)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