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琺瑯藝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1 07:5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琺瑯藝術

 

琺瑯器因不同的製作方式,可區分為:一、掐絲琺瑯器(Cloisonne)。

 

二、內填琺瑯器(Champleve)。

 

三、畫琺瑯器(PaintedEnamel)等三種。

 

第一種掐絲琺瑯就是我們俗稱的景泰藍。

 

第二種的內填琺瑯器因為製作過程中,有壓模或剔模的手續,又稱為壓琺瑯。

 

第三種畫琺瑯,因為胎骨的不同,又可分為陶瓷胎畫琺瑯和金屬胎畫琺瑯兩大類。

 

琺瑯和釉一樣,是玻化物質,是薄的、均質的矽酸鹽和硼酸鹽的混合物,具有幾個特點:一、無一定化合物,無一定熔點,只有熔化溫度範圍,所以是一種複雜的混合物,類似超冷溶液(SupercooledLiquid)。

 

二、質硬,除弱酸強鹼外,不溶於水及一般常用的酸液和鹼液。

 

三、耐擦,有光澤或無光澤:四、不透氣體和液體。

 

五、適於彩繪及裝飾,如繪畫、著色等。

 

常常標準成分(Full)的琺瑯是有光澤而透明的,一旦溶有或混有著色性的氧化物,就會產生各種色彩,而使琺瑯面下的坯胎模糊不清。

 

因此,一般琺瑯可分為有色、無色、透明、半透明和失透等五種。

 

琺瑯藝術原本是西方的產物,它之傳入我國,可分為兩個時期和兩種不同類型。

 

首先早在西元十至十一世紀,西方的掐絲琺瑯在拜占庭就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金胎和銅胎的掐絲琺瑯器幾乎傳遍全歐。

 

十四世紀,蒙古人的鐵蹄衝入歐洲,東西交通大開,掐絲琺瑯就在此時傳入我國。

 

中國人開始燒製掐絲琺瑯的時間,應當不會晚於一三三五年,也就是元順帝即位後三年,因為北平曾經發現元至元年款的掐絲琺瑯製品。

 

另外,內填琺瑯和畫琺瑯的製作技術,在十二世紀以後,才在歐洲逐漸試作出來。

 

而其真正的成熟,則晚到十六世紀的初期。

 

內填琺瑯和畫琺瑯的傳入我國,是在十八世紀的早期,由歐洲的商人和傳教士從海路經廣州而傳入的。

 

清代宮中所製的內填琺瑯器,大多為金胎和銀胎。

 

它們是先在胎地上刻畫了各式的花紋,再在上面燒一層透明的琺瑯色,最常見的色彩有紅、黃、綠三種。

 

不透明的內填琺瑯也有燒造,它們的胎骨大多是黃銅鍍金的。

 

就外觀而言,不透明的內填琺瑯,無論就實際價值或審美價值,都是不能與透明琺瑯相比的。

 

(劉良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5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3 16:11 , Processed in 0.218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