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經濟計量方法】 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s),是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法則,並綜合運用經濟理論、數學與統計推論來分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
其主要目的在使經濟理論有實證的依據,對經濟模型加以估計及驗證。
經濟計量學與統計學及數理經濟學有顯著的不同,它是利用數理經濟模型(即進一步利用顯函數將此模型中各變數之相互關係明確表示出來),再配上實際的統計資料與嚴密的統計方法,進一步驗證經濟理論是否正確:如果所得的實證結果與先驗的經濟理論相符,則更加強已有經濟理論的適用性;
如果實證結果與先驗的經濟理論不盡相符,則必須重新檢討已有理論模型之設定是否恰當,同時亦應檢討統計資料與方法之正確性,以尋求更好的經濟模型。
經濟計量學自西元一九三○年代由提伯根(J.Tinbergen)、佛力士柯(R.Frisch)及提奈(G.Tintner)等人開始大力提倡後,已有相當的發展。
從簡單兩個經濟變數之間的「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開始,進展到相當複雜的聯立方程式模型之分析。
自一九五○年代後期起,經濟計量學之發展尤為迅速。
由於新估計式之發現,處理「分期遞延模型」新方法之使用,投入產出表之引進,「頻率分析」方法或時間數列方法之應用,非一次式函數估計困難之克服,模型結構之擴大,以及公私機構運用計量模型之普遍等,使經濟計量研究呈現「起飛」之形態。
近年來,數理經濟學的發展,促使數理經濟模型更趨完備;
統計理論及方法之不斷創新,使統計推論的運用更趨嚴密;
大量統計資料之累積以及快速電子計算機之使用,更使各種實證研究工作更易進行。
這些進步,已促使經濟計量模型之分析更加普遍與精細。
經濟計量學通常分成兩部分討論:一是經濟計量原理或方法,另一是實證經濟計量學。
前者係討論在某種經濟模型之設定下,應該運用何種統計方法去推估與驗證該模型中之未知參數;
後者則係利用所搜集之實際資料,運用前者所討論之各種方法去驗證某些經濟理論的實用性,並加以實際的運用(尤其是經濟政策之釐訂)。
經濟計量學的主要目的在使經濟理論具有實證的依據。
因此經濟計量學之內容依其研究步驟可分成四個程序敘述:首先是模型的設定,即運用數學式來設定計量模型。
根據經濟理論而來之先驗限制條件通常不能得出一個確切的數學模式,因此必須先設定某一合適的計量模型,俾能進一步加以研究。
其次是模型之估計,即根據設定模型所希望研究之內容去蒐集有關資料,再運用適當統計方法估計模型中之參數值,以求得最佳之估計值(例如就「古典一次式迴歸模型」而言,參數的最佳估計值就是利用「古典最小平方法」所求得的最小平方估計值;
如就「一般化一次式迴歸模型」而言,參數的最佳估計值,就是利用「一般化最小平方法」,所求得之統計數。
如果經濟模型之相互關係,為非一次式函數〔指參數言〕,則可用「非一次式最小平方法」推求其參數之估計值。
其他如「間接最小平方法」、「二階最小平方法」、「工具變數法」、「最大概似法」及「有限情報概似法」等,都是用來推估單一方程式中參數值的適當方法。
若欲就整個聯立方程式模型中之參數,同時加以估計,則以用「三階最小平方法」,或「充分情報最大概似法」為宜。)
第三是模型之驗證,即運用適當的統計測驗方法(如"t"比率檢定法、"F"比率檢定法等),對估計所得之模型加以測驗,以判斷所研究的模型是否已充分表現出實際的經濟情況:如果不夠充分,即可根據所得的情報去設定新的模型,然後加以估計,以求得一個更能表現實際情況的模型。
最後是預測工作,即利用已估計的模型,去推測未來經濟情況之變動,並進一步作為釐訂經濟政策的客觀指標。
早期的經濟計量學,大都偏重於個體經濟學之實證研究,例如消費者之需求彈性及廠商之生產彈性等。
但自總體經濟理論提出以後,總計資料編算之完整,經濟計量學就轉向於總體經濟模型之研究。
各國利用總體計量模型作為經濟計畫之藍本已屢見不鮮,尤其是近年來,大量經濟統計資料之累積與快速電子計算機之使用,原來簡單一、二十個方程式的計量模型,已擴展到幾百個方程式的複雜模型。
儘管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現已受到廣泛的注意,個體經濟計量模型,仍然受到相當的重視,例如需求理論分析、生產理論、市場分析,以及失業與物價上升等問題的研究,均有相當的進展。
因此,經濟計量學未來的發展,將是總體與個體的計量模型之研究齊頭並進。
在一九六○年代,經濟計量模型的研究大都集中於歐美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但在一九七○年代,這種研究方法已普遍推及於世界各地,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經濟計畫之推行,更需要借助於經濟計量模型之研究,即使在社會主義的國家,也已採用計量模型來設定其經濟計畫。
由於國際關係日趨密切,進出口數量變動及資本移動,對於各國經濟之連鎖效果,將更加強。
因此,近年來超越國家單位的區域性,或國際性經濟計量模型,目前已被用於研究各國經濟發展的情形。
儘管經濟計量學,已有長足發展,且已被普遍採用,但其本身仍有許多尚待解決之難題。
做實證研究分析時,應該審慎解釋各種可能的結果。
(李庸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