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解放政策】 解放政策(PolicyofLiberation)之提出,為使所有被蘇俄控制之國家及被共黨奴役之人民,解除所受束縛,獲得自由。
其目標乃迫使共產集團之領域,退回至西元一九三九年蘇俄與德國瓜分波蘭以前的國境之內,即冒戰爭之危險,美國亦在所不惜。
解放政策之辦法有二:一、軍事保:巨型報復,主動採取行動。
不放棄任何地盤,積極支援和武裝非共國家與人民,必要時則使用核子武器,發揮嚇阻力量。
二、政治進攻:心理作戰,先由自由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一種精神堡壘,以顯示民主自由之可貴;
同時並加強宣傳,揭穿共產主義和制度之毒害與罪惡,使鐵幕內人民群起抗暴,推翻共產政機,獲得解放。
解放政策形成因素有三:一、由於「圍堵政策」所採守勢作法遭受頓挫,為許多美國人民感到不滿。
二。
麥帥因主張轟炸東北,封鎖中國大陸,以為解決韓戰之主動戰略,致遭杜魯門予以撤職,因而引起美國朝野之巨大風波。
三、一九五二年,美國總統之選舉,共和黨針對人民思變之心理,既提名艾森豪為總統候選人,並將「解放政策」列入該黨之政綱,作為競選之號召。
惟此一政策理論之具體化,係得力於國務卿杜勒斯。
解放政策之評價:艾森豪在其八年總統任內,執行解放政策之績效,論者以為譭多於譽。
在譽的方面:一、對華政策已有改進,解除臺灣海峽之中性化,尚屬差強人意。
二、一九五八年七月,美英兩國應黎巴嫩與約旦之請,美政府採取了斷然措施,實行艾森豪主義,阻止了蘇俄勢力進入中東之企圖。
在譭的方面:一、韓戰結束與解放政策顯有未符。
二、一九五四年,奠邊府之被圍,美未採取軍事行動予以解救。
三、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之抗暴運動,乃實行解放政策之大好良機。
但美政府未能援之以手。
四、同年十月,蘇彝士運河危機,艾森豪政府竟在聯合國與蘇俄合作,追令英法停火撤軍,致使以蘇俄為奧援之納瑟志得意滿,而英、法則沮喪汗顏,因而世界輿論嘩然。
五、艾森豪於執政初期即實行國防新政策,認為嗣後戰爭勝負,乃取決於核子武力之強弱,故為謀減少軍事支出,乃大量裁減陸海軍之傳統武力。
孰料野心勃勃之蘇俄,非但在核子戰略武力上已迎頭趕上美國,在傳統武力上更使美國膛乎其後。
所謂解放政策苟無實力為後盾,其不徒託空言幾希。
(談子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