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經濟互助委員會】 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為蘇聯集團國際性的經濟合作組織。
表面上類似歐洲之共同市場,但該組織缺乏共同市場之平等精神。
該組織成立於西元一九四九年一月,其最初之動機並非為實現成員之間的互助,而是為抵抗馬歇爾計畫打進蘇聯的勢力範圍。
當馬歇爾計畫在歐洲推行時,捷克曾躍躍欲試加入此項計畫活動。
史大林鑒於馬歇爾計畫之誘惑力甚強,為嚴加防範計,乃起而提倡在莫斯科舉行所謂「歐洲國家經濟會議」,參加者為保、匈、波、羅、捷、蘇六國,會議決定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會議參加國為基本成員。
此後陸續參加者為:阿爾巴尼亞(一九四九年二月)、東德(一九五○年九月),於是由六國委員會變為八國委員會。
一九五六年後,中共、北韓、北越、偽蒙、南斯拉夫、古巴等國均先後派觀察員列席該會會員大會。
一九六一年底,蘇聯與阿爾巴尼亞分裂,阿退出該會。
一九六二年,偽蒙正式參加。
經互會成立之初期,即史大林未死前,以互助為名,而供蘇聯剝削為實。
黑魯曉夫掌權後,鑒於各成員國經濟接近崩潰,如不改變方針,分別加以援助,則有為淵驅魚之慮;
但黑某為善不終,仍未拋棄「蘇聯利益第一」之包袱,於一九六二年提出所謂「社會主義國際勞動分工基本原則」。
此「基本原則」規定,在各成員國間實行「生產專業化」與「協作化」,「協調各成員國間之國民經濟計畫」等原則性措施。
羅馬尼亞因專業化計畫指定該國以農業為專業,不願受此侮辱,為加速成為工業國起而杯葛。
「基本原則」遂成為有名無實之文件。
一九六四年,黑魯曉夫下臺,布里茲涅夫上臺後,在一相當長之時間內從未談過經互會問題。
七年以後,布某利用「經互會」一九七一年七月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之第二十五次大會,提出並通過所謂「進一步加深和完善合作及發展經濟整體化綜合綱領」。
其內容不但未推翻「基本原則」,而且予以加強。
(呂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