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發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9 14:5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發展

 

臺灣之農業發展,約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西元一九○○年到一九二○年為農業發展之初步階段,日本資本與技術之輸入及耕地面積之擴充,為此階段農業生產擴張的兩個主要因素。

 

從一九二○年至一九三九年,臺灣農業發展的規模,在以日本資本及技術人員扮演重要腳色的殖民地制度下繼續擴大,不過比較著重於作物的單位收穫量的提高,此兩階段,臺灣經濟與日本經濟密切聯繫,由臺灣供給日本食糧和原料,並自日本輸入肥料和其他工業品。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整個臺灣經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農業在生產及肥料的使用兩方面,都呈現下降之趨勢。

 

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後,農業的發展以復原及重建為其特徵。

 

農業生產到民國四十及四十一年,恢復至戰前的水準。

 

從三十五年開始,歷經五、六年之功夫,方把臺灣的農業從戰爭的破壞,充分的恢復過來。

 

促成農業恢復的主要因素,歸納之,約有下列各端:一、化學肥料的輸入和使用增加。

 

二、水利設施的大量修復和擴充。

 

三、改良的及新的農業生產技術之引進。

 

四、一連串農地改革措施之推行,提高耕者勤奮耕作及改良土地之興致。

 

迨四十二年,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後,更使實際耕作之農民獲得耕地,使其充分享有自己耕作之成果,透過經濟公平之實現,激勵農民之生產熱忱,從而自願大量投施勞力資本,促進農業大幅增產。

 

此後,臺灣之農業,已進入資源與技術的潛力進一步發展之階段。

 

在前四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過程中(即四十二年至五十七年),農業部門以平均百分之六的年成長率提供初級產品,縱按扣除農業生產所需之各種投入產品費用後的淨值計算,在該十六年間,農業生產淨值的年平均成長率亦達百分之五.二,在人口迅速成長中,農業部門不僅能夠配合低糧食價格政策,充分供應糧食,同時並提供適量外銷產品。

 

獲取外匯,以輸入工業發展所需資材,俾製造代替進口之物品。

 

同時,因低糧價乃得維持低工資水準,藉以支持工業部門之加速發展,從而誘導總體經濟快速成長,成為臺灣經濟發展之原動力。

 

隨著非農業部門之拓展與經濟結構之轉變,若干優良農地資源不斷轉變為非農業使用,農村優秀勞力加速外移,農業資金不斷外流,遂使農業生產結構發生基本上之變化,近年來之農業成長率,因其相對利益之降低和土地、勞力、資本等主要生產資源之缺乏,乃漸呈弛緩趨勢,此種變化,乃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之必然現象,並非農業生產落後所致,今後臺灣農業發展方向,除充裕農業資源並謀求技術進步外,並應注意提高農地及勞動生產力。

 

(王長璽)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0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4:00 , Processed in 0.12499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