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村復興】 臺灣農村傳統之復興,其內涵可分為:一、傳統之善良風俗;
二、傳統之鄉土文化;
三、傳統之農業精神;
四、傳統之農村美德;
五、傳統之農民信仰;
六、傳統之技藝歌謠;
七、傳統之名勝古蹟等。
目前人士,每指農業社會為落後,為陳舊,為不進步,而指工商業社會為前進,為革新,為現代化,為合時宜。
由是種種不好之字眼,都歸之於農業社會;
而一些好名詞、好名稱,則歸之於工商業所形成之社會,並特稱為新社會。
結果所至,使大家厭棄農村,遠離鄉土,而走向城市,集中都市。
種種罪惡、種種問題、種種禍亂、種種災難,以致種種人的非人化,皆由之而來,由之而生,並由之而不可收拾。
現世界,整個都市與鄉村之失其調協,整個工業與農業之失其平衡,亦皆由此而至。
故所謂農村復興,首須對農業社會之觀念,加以扭轉。
要知農業為歷史之形成,而農村則為傳統之堡壘。
人類世界之進展,必不能忽視傳統。
此使農村復興之意義,在臺灣,以及在整個人類世界,皆極重大。
在我國以前,傳統善良之風俗,皆保存於鄉村,故忠孝節義之士,多出於農家,而逐漸形成所謂鄉土文化。
此鄉士文化,主要是倫理文化。
而此種倫理文化,則正與臺灣農業經濟上家族屯墾之特質,深相結合。
由此更形成一種所謂農業精神,此一農業精神,用我國以前之說,即是「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之精神。
此一精神之表現,遂使農村充滿美德,其中最主要者,即是敦厚樸實。
為此之故,臺灣農民之信仰,除自己之祖先外,便即為土地公、媽祖、關公等。
不知者以為此等信仰,不免原始,其實是最為親切。
此外,臺灣傳統之技藝、傳統之歌謠,在純藝術上,在文學上,俱有其極大之價值。
不僅不應忽視,旦應加以研究,力求復興。
至於臺灣傳統之名勝古蹟等,遍布於各處農村,固皆足以為臺灣農村生光輝,成異彩,若從整個國家與全人類世界而言,此實乃真正之觀光資源、文化資產,以及歷史之珍寶。
因此之故,臺灣農村之復興,亦可謂是整個中國文化復興之一要著。
其中工作,至為繁複,實非僅僅將臺灣農村房屋,加以改建,將農村環境,加以改良,以免髒亂而已。
此乃一大事業,有關於家國,亦有關於世界。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