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家政●語言發展】 一、語言發展的程序(一)嬰兒的發音:嬰兒能發出聲音時,便是語言的表徵。
一個月的嬰兒除會啼哭外,尚能在痛苦或不舒服時發出咕嚕聲,快樂時發出尖叫聲。
此外,尚會打噴嚏、打噎、咳嗽等。
二個月嬰兒的啼哭有不同的聲調及形式。
各種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哭,在強度、聲調及韻律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有經驗的母親可從嬰兒的哭聲推測其表示的意思及需要。
(二)呀呀學語:嬰兒的發音器官及肌肉逐漸成熟即進入呀呀學語的階段,嬰兒將一個字連發數次,如「媽─媽─媽」等。
呀呀學語的時間,嬰兒個別差異很大,通常是從五、六個月到週歲。
但是發展較快的孩子,三個月就會呀呀學語,發展最慢的孩子兩週歲尚未脫離呀呀學語的階段。
(三)學習語言:語言是必須由學習得來的一種技能。
嬰兒必須能發出聲音組成字,並能了解字的意義,將有關的字組合在一起而成為句子。
嬰兒學習語言是一種極複雜的過程,必須經過下列步驟:1.準備學習:嬰兒的發音器官及唇、舌、喉頭肌肉,以及腦部發展相當成熟才能發聲。
多數嬰兒從十二個月至十八個月進入語言準備期,在這時期假如雙親不鼓勵嬰兒學習,或是由於環境的限制,以及嬰兒生理方面的障礙,剝奪了學習的機會,則嬰兒學習語言非常困難,甚至無法學會語言。
2.學習過程:兒童以試誤法學習語言,他先聽別人發出的聲音,然後加以模仿,最初只能做到大體上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得很像、很精確,這時期稱為回聲反應期。
嬰兒祇能發音,尚不知道那些聲音的意義。
逐漸經由學習得到經驗,知道每一種聲音的含意,並將有關係的字連成句子,如此才學會語言。
二、兒童語言的種類及題材兒童的語言可分為自我中心語言及社會化語言兩種。
自我中心語言是一種獨語,換言之即是自言自語,這種語言有助於兒童思想的發展。
當兒童與社會環境接觸,就學會社會化的語言。
這種語言又可分為傳達知識、批評、命令、請求、威脅及問題等項目。
社會化的語言有助於兒童社會調適的發展。
兒童談話的題材,多數為家庭環境中最普通及最簡單的問題,而以本身活動為主題。
聆聽幼兒談話可了解其家庭狀況,以及他與家人的關係,另有些題材是重述成人一部分的談話,例如談到衣服、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某人的生活以及每日例行之事。
三、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一)健康:兒童在一至二歲患嚴重的或長期的病會延遲學會語言的時間。
(二)智慧:智商高的幼兒說話的時間較早,智商低的幼兒說話的時間較遲。
(三)性別:在語言發展方面,男童較女童落後。
(四)家庭經濟環境:貧困家庭的兒童語言發展最差。
經濟環境良好的家庭,子女語言發展較佳。
(五)家庭關係:親子關係良好,加速了幼兒語言的發展。
反之,幼兒與家人關係不良,則其語言發展落後。
(沙依仁)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