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顛茄】 顛茄(SolanumaculeatissimumJacq.),為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顛茄(AtropabelladonnaLinnaeus),其根為顛茄根(BelladonnaeRadix;
BelladonnaRoot;
Belladonnawurzel);
葉為顛茄葉(BelladonnaeFolium;
BelladonnaLeaves;
Belladonnablatter),均供藥用。
其藥用相傳遠自古希臘之希波拉底斯氏(Hippocrates)時期即見知於世。
本為自喜馬拉雅山系經高加索、伊朗而達於歐洲之山毛櫸樹林帶下廣泛分布之多年草。
古印度人興都斯(Hindus)曾使用於引起某種麻醉狀態之藥物。
林奈氏由於其可致人於死,而命以古代司命運之女神阿托帕斯(Atropas)之名為其屬名,至於種名belladonna,則為美女之義。
其紅色果汁用於頰紅,植物汁經稀釋者用以點眼,以增加女人之魅力。
中文名「顛茄」,乃指令人發狂之茄科植物。
依規定根須含總生物鹼百分之○.四五以上,主成分為茛菪鹼(-hyoscyamineC17H23O3N)、東茛菪鹼(-scopolamine〔Hyoscine〕C17H21O4N〔百分之五至一〕),並含阿托品(AtropineC17H23O3N)、阿托品(Apoatropine〔Atropamine〕C17H21O2N)、顛茄素(BelladonineC17H21O2N)等。
此外,並含有鞣酸(Tannin)、琥珀酸(SuccinicAcid)、天門冬素(Asparagine)、膽鹼(Chalin)、植物固醇(Phytosterol)、東莨菪(Scopolin)、東莨菪素(Scopoletin)及硝石等。
葉以開花結實期採集者成分含量較高,所含總生物鹼百分之○.三六至○.四,除含有根之相同成分外,並含有N-甲基咯林(N-methylpyrrolineC5H9N,無色液體)。
根及藥均用為製造顛茄浸膏(Ext.Belladonnae)及阿托品之原料。
根用於鎮痙、鎮痛劑。
一次用量○.○二公分(gm),一日用量○.○六公分,一次極量○.一公分。
顛茄,植株高約三十至九十公分,常是匍匐狀生長,全體被覆白色柔軟毛,並密生尖銳刺。
莖綠色,密生的銳刺粗細參雜。
葉互生,具長柄,卵圓形;
葉柄及葉身上葉脈皆生有長銳刺;
葉緣波浪狀,具五至七羽狀深裂;
無托葉。
春、秋間開管狀花,花白色,有時則呈淡藍色,腋生,單一或有時數朵密集;
輪形花冠由五片花瓣構成,花瓣長橢圓形,頂尖;
花成鐘狀,先端五裂,常綠,宿存而不脫落,並且隨著果實的生長而增大;
雄蕊五枚,花絲甚短,花藥長形且相互輳合在一起;
雄蕊單一,花柱延伸,自輳合的花藥中央突出,柱頭略大,頂生於花柱;
子房上位,分有二室;
胚珠多數。
果實為漿果,球形或扁球形,平滑無毛、無銳刺,直徑約在二至三公分之間,未成熟時成白綠色,在成熱過程中,則先轉成黃色,再轉變成橙紅或鮮紅色;
果蒂長,密生細銳刺;
種子多數,扁平狀,白色,常有呈現略彎曲狀的現象。
顛茄別稱小顛茄、紅水茄、金銀茄、刺茄等,遍生於中、低海拔河流沿岸、荒廢地、山地村落附近、林道兩側,可用來栽植觀賞。
民間更有人拿顛茄作藥用植物:莖及葉可治下疳、梅毒;
根以酒煎服,可治跌打將死,又有袪痰、解熱、利尿之效,對痙攣性咳嗽、哮喘及胸痛尤其有效;
種子則可用來治牙痛、水蠱滯症等。
(那琦、傅木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