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蔬菜害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6 23:34: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蔬菜害蟲

 

十字花科蔬菜害蟲以蚜蟲類、蝶蛾幼蟲類與甲蟲類等三類害蟲為最厲害。

 

蚜蟲類中偽菜蚜每當颱風過後,步入乾季時,常行大害。

 

首先由有翅胎生成蟲飛往菜苗上,通常在葉之下面,胎生幼蚜,吸害嫩芽葉液,經四次脫皮後,即成無翅胎生成蟲,繼續吸害,並胎生幼蚜,加重為害,一株葉上,多達數千頭,光滑菜類發生較少,反之葉毛菜類發生則多,如不防治,可致枯死。

 

偽菜蚜無翅胎生成蟲暗黃褐色或暗綠色,薄被白粉,無光,觸角基部與體同色,接近先端暗色,腹背有黑色橫斑數個,腹管黃褐色,先端黑色,足暗褐色,先端黑色,尾片黃褐色。

 

體紡綞形,體長一.七至一.八公厘。

 

觸角突起稍稍突出,觸角六節,無副感覺器,腹管圓筒形,先端細隘,尾片圓錐形,有剛毛五、六根。

 

有翅胎生成蟲體黃綠色,無光,腹背有黑色橫斑,觸角副感覺器圓形,第三節有十至二十五個,第四節有二至七個,第五節有零至二個,沿翅脈有淡暗色帶,以別菜蚜和桃蚜。

 

天敵有六條飄蟲、龜紋瓢蟲、七星瓢蟲等捕食,後來控制亦有效果,但為時已晚,故最初必須用藥防治,藥劑中百分之五十的二氯松、馬拉松一千五百倍、百分之五十八乃力松、百分之二十五溴磷松一千倍、百分之二十五殺力松五百倍等乳劑,概有效力,但在採收前四天,必須停止使用,以免遺毒。

 

菜蚜多發生於高冷地,厚被臘粉,體較長形。

 

桃蚜體無臘粉,並有淡紅、淡綠、淡白等色澤,防治方法同偽菜蚜。

 

蝶類幼蟲以白粉蝶在春季為害最烈,如不防治,可將整株菜葉食光,僅剩粗脈及莖枝。

 

幼蟲圓筒形,綠色,有絨毛,背線黃色,極細,黑點亦小,以別緣點粉蝶幼蟲。

 

成長時體長二十八公厘。

 

蛹菱形,兩端尖,胸側有角,綠褐色,但常隨化蛹處所而異其色澤,體長二十一公厘。

 

成蟲為白色蝴蝶,前翅頂角有三角形黑紋,中空外下方有黑斑二個,後翅前緣亦有黑斑一個,但前後翅外緣無黑色點紋,以別緣點粉蝶,翅展四十五至六十五公厘。

 

卵砲彈形,橙黃色,有縱橫刻紋,長○.六大公厘。

 

一年中三至五月及九至十月出現最多,卵期四至十六天,幼蟲期十三至二十八天,蛹期七至二十一天,完成一代二十四至六十五天。

 

天敵雖有蛹大腿蜂與蛹小蜂寄生及胡蜂捕食幼蟲,但無多大控制效力。

 

用蘇力菌可濕性粉劑一千五百倍水液防治,最為安全可靠,惟亦須如用殺蟲劑等之每二星期或十天撒布一次,並於傍晚撒布,藉增殺蟲效力,因防紫外線殺死菌體之故。

 

蛾類幼蟲中有小菜蛾、菜螟、大菜螟、斜紋夜蛾,擬尺蠖、小地老虎、番茄夜蛾等幼蟲為害。

 

成蟲將卵分產於菜葉上,赤裸或如斜紋夜蛾之堆成卵塊,並覆蓋尾毛。

 

孵化後最初一、二齡幼蟲嚙食一面表皮及葉肉,以後則蠶食葉片成孔洞或成缺口,並排泄綠褐色糞粒於菜上,又如菜蝶之鑽食心菜或粗大葉脈內。

 

一般經四次脫皮老熟後,就近吐絲結網化蛹,或如大菜螟、斜紋夜蛾入土化蛹。

 

上述七種蛾類幼蟲中,除小菜蛾幼蟲外,其他六種幼蟲較易防治,依據目前推薦之農藥,可以採用防治。

 

小菜蛾幼蟲淡黃綠色,頭灰褐色,體之中部粗大,兩端細小,體長八公厘。

 

蛹糞綠色,在白色粗繭內,體長七公厘。

 

成蟲體及翅暗褐色,頭及胸白色,前翅內緣有黃白色粗大波狀縱線,休止而左右兩翅合起時,成菱狀紋,故有金鋼鑽背蛾之稱,翅展十二至十五公厘。

 

小菜蛾生活史為七種蛾類中生活經過最短和一年中發生代數最多者,卵期二至八天,幼蟲期六至十五天,蛹期三至十一天,完成一代十三至三十四天,成蟲壽命七至十天,一年可發生二十多代。

 

同時卵孵化後,立即鑽食葉肉內食害,第一次(偶有第二次)脫皮後,始鑽出葉外,嚙食一面表皮及葉肉,有心葉時,為害心葉居多,無心葉時,則嚙食外葉一面表皮及葉肉。

 

天敵有小菜蛾幼蟲、繭蜂及蛹姬蜂寄生,繭蜂為單員寄生,生活史又較小菜蛾為短些,即卵期一至二天,幼蟲期六至八天,蛹期五至七天,完成一代十二至十七天,成蟲壽命七至十天,顯然的為理想之小菜蛾幼蟲天敵。

 

但無意中為應用農藥防治其他菜蟲,甚或防治本蟲,同被殺死,加上小菜蛾一年發生代數多,第一齡幼蟲有潛食習性等三個原因,較其他為害菜類蛾類幼蟲容易產生抗藥性品系,尤以專業區經常用同類殺蟲劑防治者最為顯著,為目前最難防治之菜蟲。

 

如能改變防治其他菜蟲方法,如白粉蝶之用蘇力菌防治,斜紋夜蛾之用性費洛蒙周年誘殺等,或可減輕其害於無形之中。

 

甲蟲類中以乾旱季節發生之黃條葉蚤為最普遍。

 

如不防治則葉片點點成孔,組織變老,不堪食用,如為害蘿蔔則根上有黑色斑痕,便失市場價值。

 

防治方法每當播種發芽時起,及以後見有成蟲時,撒布百分之五十加保利可濕性粉五百至一千倍液,或百分之二五.三美文松乳劑五百倍液,採收前七天及三天停止用藥,以免遺毒。

 

豆科蔬菜害蟲以蚜蟲類及潛蠅類為最嚴重。

 

蚜蟲類中之大豆蚜形似棉蚜,但尾片約有長剛毛七根,及專害大豆得以別之。

 

黑豆蚜體黑褐色,有光,若蟲有白粉,因之無光,觸角、足、腹管黑色,體長約一.五公厘,腹背有暗褐色斑,尾片有長剛毛五、六根。

 

有翅胎生成蟲體亦黑褐色。

 

天敵有赤星瓢蟲、錨紋瓢蟲、六條瓢蟲、龜紋瓢蟲、七星瓢蟲、褐斑小黑瓢蟲、褐尾小黑瓢蟲、二星小黑瓢蟲、黑點食蚜虻、刺腿食蚜虻、刺背食虻、黑色食蚜虻、食蚜蠅及褐姬蛉等之捕食,但收效不大,必須用藥防治,防治用藥同偽菜蚜。

 

潛蠅為豆類最嚴重之害蟲,種類有菜豆潛蠅、豆根潛蠅、豆莖潛蠅、豆梢潛蠅及豆葉蠅潛等五種,此五種潛蠅成蟲區別頗為困難,如依為害部位,幼蟲、蛹形態及習性上之不同,不難分別之。

 

成蟲當豆苗出土時,即飛來產卵於真葉上面或組織內,經二至十二天孵化,潛食葉肉,順葉因種不同,豆根潛蠅則由莖直達地下部主根之肉質部,幼蟲期八至二十八天,蛹期九天,完成一代十九至四十九天,一株內幼蟲三至六頭,有時多達十六頭。

 

豆莖潛蠅則食莖心,在土面莖內化蛹,通常一株一幼蟲,幼蟲期八至十一天,蛹期六至十天,完成一代十六至三十五天。

 

豆梢潛蠅產卵於有毛小葉上,以防脫落,孵化後立即潛食葉內,由葉脈、葉柄及莖,一株內有蟲二至六頭,集食一處,以致梢頭枯死,卵期二至三天,幼蟲期八至十天,蛹期六至八天,完成一代十七至二十一天。

 

豆葉潛蠅潛食大豆葉內,不如上述諸種潛蠅為害之嚴重。

 

防治以上各種豆潛蠅,可於豆粒播種時,先施百分之十福瑞松粒劑每公頃十公斤,或百分之五的二硫松粒劑每公頃二十公斤為度,於植穴內或植溝中,然後覆土少許,再行下種。

 

如此豆苗出土時,被苗吸收,進入組織內,此時潛蠅孵化取食,中毒死亡其中,得保豆株健全,達到栽培目的。

 

同時大豆蚜、黑豆蚜、葉蟬等亦得防治之。

 

至於豆莢蝶、綠樁象、蜂樁象;

 

蝶、蛾幼蟲等可於每次豆莢採收後,立即撒布百分之二十五美文松,如水一千倍防治之。

 

葫蘆科蔬菜害蟲以棉蚜、黃守瓜及瓜蠅等三種為最重要。

 

棉蚜,無翅胎生成蟲體黃白、黃綠、藍黑等色不一,隨季節、溫度及寄主植物等而不同,無光,觸角、腹管、尾片暗色,體長一.一至一.九公厘,觸角突起欠發達,觸角六節,比體短,腹部無斑紋,腹管圓筒形,向先端漸漸細小,尾片有長剛毛五、六根。

 

有翅胎生成蟲體黃綠色、青綠色不等,觸角第三節有小圓形副感覺孔五至八個,第四、五兩節無之。

 

臺灣平地通常舉行無性胎生生殖,雜食性,除各種瓜類外,蔬菜類中之茄、辣椒、竽、百合等等亦常被害。

 

天敵以六條瓢蟲、龜紋瓢蟲、赤星瓢蟲、錨紋瓢蟲、褐尾小黑瓢蟲、四星小黑瓢蟲、五星瓢蟲、二星小黑瓢蟲、七星瓢蟲、八條瓢蟲、波紋瓢蟲、中國六星瓢蟲、小十三星瓢蟲、大十三星瓢蔬、黑點食蚜虻、黑色食蚜虻、刺腿食蚜虻、短刺食蚜虻、刺背食蚜虻、食蚜蠅、大草蜻蛉、安平草蜻蛉、褐姬蛉及花樁象等之捕食與六種蚜繭蜂之寄生,後期概有控制功效,但初期必須用藥防治。

 

藥劑防治法同偽菜蚜。

 

黃守瓜成蟲體長七公厘,長橢圓形,黃褐色,有光,前胸背略作方形,密布點刻,中間有一橫溝,翅鞘比前胸寬,向後方擴大,密布微點刻,腹部尾端尖,露出翅鞘外端,體之腹面黑色。

 

卵,球形,直徑○.七五公厘,橙黃色,產於土上。

 

幼蟲體長十一公厘,黃白色,頭尾背面黑色,在土中食害瓜根,甚或鑽食根內及接觸於地面之瓜表皮。

 

蛹體長八公厘,淡褐色,為離蛹,尾端有剌出根。

 

成蟲食害瓜葉,呈弧形缺痕,當瓜苗出土時,即飛來食害,並產卵根部附近土中,發生多時及繼續為害,可致枯死,勢必重播,失卻早種獲利機會。

 

當瓜苗出土時,撒布百分之五十加保利可濕性粉,加水五百至一千倍液防治之,採收前七天停止用藥。

 

事實上注意初期防治,及注意肥培,增強抗力,足可抑制之。

 

瓜蠅形如小胡蜂,故農友稱為蜂子或瓜蜂子。

 

成蟲體長五公厘,頭及胸背赤褐色,腹部第一、二兩節黃褐色,其他部分淡赤褐色,前胸背之前緣兩側之二點、中胸背之三條縱線及小楯板黃色,腹部第三至五節之中央,連接第三節基部之橫帶成丁字形縱線,翅之前端之紋、沿臀脈之斜帶、後橫脈暗褐色。

 

卵長一公厘,圓筒形,一端稍尖細,他端粗圓,中央部彎曲。

 

幼蟲體長十公厘,白色,蛆狀,口器黑色。

 

蛹體長六公厘,蛹淡黃色至淡褐色。

 

瓜蠅一年發生五、六代,各期同時均可見及,成蟲羽化後產卵前期長達三星期以上,卵期二至四天,幼蟲期四至十八天,蛹期七至十二天。

 

成蟲平時多飛往有蜜露之植物上,取食蜜露,充實性及卵子發育所需之營養,產卵時則飛往瓜田內,產卵瓜內,如無瓜時,則產卵瓜莖內,被產卵之瓜,小則發生畸形,大則外形很難區別,為外銷之難題。

 

日本琉球亦有瓜蠅分布,已用鈷六十處理,根除瓜蠅,瓜類可以輸往日本本土,不受限制,臺灣則不然。

 

防治瓜蠅如胡瓜(刺瓜)當開花結果後,每隔五至七天,午前撒布百分之二十五馬拉松可濕性粉一分、水解性蛋白質四百倍一次,作點線撒布,不必全株噴到,每次撒布前採瓜,以免遺毒。

 

又開花結果後,瓜田中懸掛大茴香油加入百分之二的二氯松原體,誘殺雄性瓜蠅,每日記錄之,如多則每天上午撒布,如偶有發現,則每隔五天撒布一次即可。

 

(陶家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1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0:50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