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切診】 切診是中國醫學四種診斷法中之一種,也是最為複雜奧妙的一種。
切診分脈診及觸診兩部分,這是應用指端的觸覺,在病者一定的部位進行觸摸按壓的檢查方法。
脈診常取病人腕關節後的撓動脈搏動處,是脈象診察的方法,又稱「切脈」或「持脈」。
檢查者以食、中、無名三指指端切按被檢查者撓動脈寸口部,探查脈象的變化。
觸診是對病人的皮膚、腹部及病痛的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從而測知局部冷熱、軟硬、壓痛、色塊,或其他異常的變化。
切診的主要診法是脈診及觸診,脈診尤為複雜而又奧妙。
脈診的目的即在於探知脈象。
脈象指脈動應指的形象,包括頻率、節律、充盈度、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和波動的幅度等。
根據這些徵象分出的脈象有數十種之多,較常用的有二十八脈。
茲列述如下:浮脈:脈來浮取即得,重按反覺減弱。
沈脈:脈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遲脈:脈來遲慢的脈,每分鐘大致在六十次以下。
數脈:脈來疾速的脈,每分鐘在九十次以上。
滑脈: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
澀脈:脈動往來不流利,虛細而遲,三五不調,如輕刀刮竹之狀。
虛脈:脈來浮大,軟而無力,失於充盈,有空虛之感。
實脈:脈來去俱盛,輕按、重按均應指有力。
長脈:脈波動的幅度長,過于本位,應指有盈餘之感。
短脈:脈波動的幅度短,不及本位,應指在關部較明顯,而寸、尺兩頭則有不足之感。
微脈:脈來細小而軟,應指似有若無。
洪脈:脈來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
緊脈:脈來緊張有力,應指崩急,如轉繩索。
緩脈:有正常和病態之分。
若脈來和緩均勻,為正常人的脈象;
若脈來遲緩鬆懈為病脈,常見於濕邪致病及脾胃衰弱。
弦脈:脈體挺直而長,如按在緊張的琴弦上,有弦勁之感。
芤脈:芤,即蔥。
脈來浮大而軟,按之中空如捻蔥管。
革脈:脈來弦大,按之則空之脈。
牢脈:脈來實大弦長,浮取、中取不應,沉取始得,堅牢不移。
濡脈:濡,就是軟的意思。
脈來細軟而浮,輕按可觸知,重按反不明顯。
弱脈:脈來軟弱而沈。
散脈:脈來散而不聚,輕按有分散零亂之感,重按則觸不到脈動。
細脈:脈細如絲,但重按始終可以觸動之。
伏脈:脈來隱伏,重按著骨始得。
動脈:脈來滑數有力,應指跳突如豆,但搏動的部位較狹小,節律不夠均勻。
促脈: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間歇的脈。
結脈:脈來遲緩而有不規則間歇的脈。
代脈:脈來緩弱而有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
大脈:脈來大而滿指,波動幅度倍於平常。
以上所云二十八脈,乃指常用者言,脈象可以細分為數十種,不過大部份平日甚少使用到。
脈象雖多,但可分為平脈、病脈二大類。
平脈即正常的脈象,又稱常脈。
病脈指疾病反應於脈象的變化。
一般來說,除了正常生理變化範圍的及個體生理特異之外的脈象,均屬病脈。
人身上可以切脈之處甚多,但以寸口所在最為方便。
寸口指兩手撓骨頭內側撓動脈的診脈部位。
又稱「氣口」或「脈口」。
寸口是一比較大一些的部位,又可細分為寸、關、尺三部,撓骨莖突處為關,關之前(腕端)為寸,關之後(肘端)為尺,寸、關、尺三部的脈動,分別稱為寸脈、關脈,尺脈。
三部脈候臟腑時左手寸脈候心,關脈候肝,尺脈候腎;
右手寸脈候肺,關脈候脾胃,尺脈候命門。
再者,如從取脈輕重以分,又可分為浮、中、沈三部。
脈亦因四時而變化,因氣候可以影響脈動。
人體在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變化的影響下,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相應改變。
切診除脈診外,還有觸診。
觸診的部位,以診胸腹、虛里、尺膚三者為較多。
診胸腹指切按病者的胸腹都,以了解病痛的部位、範圍大小、冷熱、硬度及喜按、拒按的性質等,也是對痞滿、積液和癥瘕積聚(包塊)等一類病變的檢查方法。
診虛里即診心尖搏動部位。
診尺膚即診兩手肘關節(尺澤六)下至寸口處的皮膚,即尺膚。
診察尺膚,為古代切診的內容之一,包括診察該肌膚的潤澤、粗糙、冷熱等情況,結合全身症狀、脈象等以測知病情。
這一診法現已少應用。
(李仲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