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藝術】 德國位居歐陸中心,其文化、藝術均受西歐鄰近各國之薰陶,故難為純德國藝術下定義。
獨特的德國民族性,卻深深地影響了它藝術的發展方向,而使德國藝術獨樹一格。
德國民族性保守,喜墨守成規,而遲於立即接受新潮流、新知識。
但接受後卻持之以恆,貫徹研究而創新,終成他人之楷模。
一、加洛林時期(KarolingerZeit):大約西元七七○年,此時期崇尚模仿希臘文化,故又名加洛林文藝復興期(KarolinischeRenaissance),建築物大都用大石柱形的希臘神殿式,建築材料也以石為主。
德國藝術受著鄰邦法國影響。
較有代表性的建築物有:洛希城之城門(Lorsch,七七四)以及阿亨城的普伐茲教堂(PfalzkapelleinAachen,八○五),其他如象牙雕刻品及圖書之繪圖亦出色,尤以阿亨畫派為著。
二、鄂圖時期(OttonischeZeit):又稱早期中古羅馬藝術(Fruhromanik,約九五○),德國藝術首次大放異彩,作品有希爾德斯海姆城市的聖米雪爾(St.MichaelinHildesheim,一○○一~一○三六)及由賓瓦茲(Bernwards)鑄造的希爾德斯海姆大教堂的銅門(一○一五),存於法國克呂尼(PARIS,MuseeCluny)博物館的亨利二世金鑄聖壇座(約一○○○製造)更是珍品。
象牙雕刻大都是以書形為主雕塑聖經故事。
繪畫方面,哈瑙爾(Hanauer)畫派有亨利二世藏書所繪之圖,及雷興瑙城(Reichenau)的聖喬治教堂中之壁畫。
三、薩利加時期(SalischeZeit,約一○三○):又名中古羅馬藝術時期。
座落史拜爾城(KaiserdominSpeyer)的皇帝大教堂祭壇,以羅馬的拱門形式,建築中間廊道上有長形木製天花板,建築肅穆莊嚴,而無神像雕刻等的裝飾品,是今日研究羅馬式建築物的最典型代表。
銅製品非常盛行,維登及敏登(WerdenundMinden)二城所製黃銅耶穌受難像,及魯道夫奉西瓦本(RudolfvonSchwaben)的銅製墓碑,是冶鑄工藝之代表作。
科隆市的聖馬利亞教堂之木製大門,以及奧斯堡大教堂(AusburgerDom)的彩色玻璃拼圖,更使鄰近各國相競仿效。
四、斯陶棻時期(Stauferzeit,約一一五○):中古羅馬藝術,至此已近尾聲,但至哥提克式(Gotik)前期之間的過渡時期文化。
除了保有羅馬藝術之特點外,雕刻石像則屬頭大、腳短、體形不平衡者,概因塑像乃供人祭奉膜拜,以朝跪者與立像之差距所造成之眼線誤覺,做為雕像之準則。
這現象一直到哥提克時期,仍被沿用。
此時期代表作品有漢里希威武者(HeinrichdesLowen)之墓,以及佛萊堡大教堂的金製大門。
冶金術及塑像方面,已到全盛時期,而成為法國哥提克式之先趨。
現今邦貝爾格(Bamberg)及史卓斯堡(Strassburg)大教堂內之塑像石雕均為此時期之作品,繪畫以許華次海茵朵夫(Schwarzrheindorf)之教堂壁畫最為知名。
五、哥提克時期(Gotik):起始於十三世紀初(一二一五)。
但這種形式之建築,早在十二世紀末已立下了基礎,是尖塔形建築,由下往上發展,似有登天無止境之感。
細而長達屋頂的柱子,隔開教堂內廳建築成三部分,中間主堂,二側走廊道,但因是尖頂的建築,所以教堂內仍感覺是三位合一的整體結構,室內無虛華裝飾,建築重心集中在中間主堂部份,所以用弧尖形的∩,或以此基本圖形層次疊合,而達屋頂頂端。
這種哥提克式建築之缺點,是注重形式之尖高,光線不足而使室內陰森黑暗。
德國哥提克式,是學習法國而非自創。
馬格德堡大教堂(MagdeburgerDom,一二一五),馬堡(Marburg,一二三六)之伊利沙白教堂,北德紅磚砌成的教堂及市政廳,都是這一時期之代表。
塑像以史卓斯堡及邦貝爾格二地之大教堂之神像,及英雄雕像較傑出。
值得一提的是對聖神之畫像,十三世紀新的審美觀念,認為圖像應具真實感才是美。
博米畫派(BohmischeSchule)是此時期藝術領導者。
藝術家有貝特然(Bertram)及漢堡的法蘭克(Francke)。
六、晚期哥提克時期:一三五○年後逐漸變成獨特風味的德國歌提克式建築。
私人住宅及市政府多採用之,以丹澤市(Danzig)市政府建築最為宏偉。
由巴伐利亞人史特泰瑪(H.Stethaimer)在蘭茲胡特(Landshut)所建的聖馬丁教堂,亦可看到哥提克式亦在南德國境內生根,雕刻師有瑞門史奈德(Riemenschneider)、格拉瑟(Grasser),畫家有墨塞(Moser)、大何爾拜(Holbeind.A)。
七、杜勒時期(Durerzeit,一五○○~一五三○):此時之德國藝術可以說已具純德國風格,藝術家如格林華(Grunwald)、胡博(Huber),杜勒(Durer)及小何爾拜因(Holbeind.J.)聲譽遠播。
杜勒之圖畫速描,因對自然中之景物人物、生態大小,都加以仔細研究,使繪畫有了體裁上的內涵深度與真實感。
其畫派影響歐陸畫家最甚。
此時期末葉建築物,又遂漸趨向義大利型式。
八、文藝復興時期(一五一○):建築物崇尚仿古,許多義大利型建築,例如在奧斯堡之福閣教堂(一五○九~一五一二)是德國首建之文藝復興期作品,另外托高市(Torgau,一五三三~一五五二)海德堡及羅滕堡(Rothenburg,一五七二)之市政廳及慕尼黑市之聖米雪爾教堂(一五八三~一五九七)都帶有義大利羅馬式建築之特色。
繪畫及雕刻均模仿前人而無創新。
九、巴洛克時期(Barock,一六五○):三十年戰爭後,一種革命性的突破衝刺力量,迷漫在文學、藝術領域裏,在藝術上表現出異於常態誇張碩大宏偉,而裝飾繁複,注重細節的作品,鄰邦各國畫家,尤其法國影響了德國巴洛克之建築。
十七世紀是德國建築最輝煌騰達之時,此時著名建築家有阿薩姆兄弟(AsamBruder)、史律特(Schluter)。
後期巴洛克發展成繁雜精巧琳瑯滿目石更加富麗堂皇的洛可可式(Rokoko),南德許多宮殿教堂都是採用此式建築。
建築師有欽墨曼(D.Zimmermann)以及居維里耶(Cuvillies)。
建築東柏林的桑索西(Sanssouci)皇宮的克挪皋斯朵夫(Knobelsdorf),更是後期巴洛克式的泰斗。
瓷像之塑造,是這時期新興的工藝,以肯恩得勒(Kandler)及布斯特里(Bustelli)最著名。
繪畫多以繪製教堂圓頂畫像或修道院內之聖經壁畫為主。
十、古典時期(Klassizismus,約一七七○):規模較大的建築物,首推柏林博朗登堡格之凱旋門(BrandenburgerTor,一七八八)。
此時建築師有辛可(Schinkel)、克連徹(Klenze),分別建築了西柏林老藝術館及慕尼黑藝術館。
畫家則以緬格斯(Mengs)、葛拉夫(Graff)及提許百英(W.Tischbein)為代表。
十一、十九世紀的羅曼蒂克(Romantik)時代:以文藝復興之義大利藝術為典範,對自然的觀察入微,但卻不失詩人的文藝氣息,重視傳統而對自然發出禮讚。
畫家有緬徹爾(Menzel)、賴伯爾(Leibl)、史碧茲偉格(Spitzweg)、史雲特(Schwind)、博克靈(Bocklin)等。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畫風最崇尚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us),乃捕捉一瞬間眼中所見之影像景物,淵源於法國。
德國畫家有里柏曼(MaxLiebermann)及郭林(Corinth)。
十二、二十世紀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us):是將目中所見,經過藝術家體會感覺而表露景象於畫面;
著重內心之感覺較前世紀之印象主義更主觀。
畫家馬柯(Macke)、馬克(Marc)及肯丁斯基(Kandinsky),三者均屬藍騎士畫派;
克希那(Kirchner)、諾德(Nolde)以及克雷保羅(PaulKlee)等抽象畫師,著重以顏色來表現內心之感觸。
建築及藝術品受新藝術(ArtNouveau,一九○七)柔美線條影響而略呈東方氣息。
但這過渡時期之藝術,維持不久便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損毀的藝術品建築物尚未重建,而且無新藝術創?
的戰後建築,使德國藝術呈現一片蕭條之局。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谷特伯德(Gutbrod)及沙倫(Scharoun)極力呼籲全國建築業之創新,開發戰後重建工作,尤其沙倫設計的西柏林現代音樂廳建形新穎美觀,音響效果絕倫,使德國建築再次得到國際聲譽。
畫家哈同(Hartung)及沃爾斯(Wols)也創造新風格的歐普(OP)畫及波普畫(POP)。
抽象雕像家有吳圖巴(Wotruba)、阿爾普(Arp)及倍靈(Belling)。
近年來建築朝向線條簡單而具多項功能的建築物,有一九七二年慕尼黑之奧林匹克運動會場之塑膠帳蓬頂運動場。
藝術方面亦不再以表現美為主題的圖畫,或塑像為表現的對象,甚至人生醜態苦難,亦是藝術家所熱衷的題材。
(孫嬿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