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國民歌】 德國民歌,流傳迄今約五百年。
其形式多半由四句四腳詩句組成,曲尾裝飾無固定格局,通常以音代替押韻。
早期民歌方音較普遍,如今方言民歌主要流行於巴伐利亞及奧地利語區;
至於德國民歌中有一種用尖銳顫音叫唱的歌曲(JodelnundJodellieder)多半流行於山區。
民歌種類以舞曲、郊遊歌、戀歌、飲酒歌、宗教歌最普遍,旋律、複音式以及伴奏樂器(吉他或絃琴)因地域而異,不同的社會階層和職業團體也有不同主題的民歌。
早期德國民歌多有散失,自西元十五世紀始有民歌的蒐集,如Lochamer、Ausburger、Glogauer等歌本。
十六世紀始有印刷歌本問世(如Ambraser歌本),廣為流行,而以風琴配樂之宗教歌、藝術歌曲有一部分源自民歌,自十八世紀赫德爾(Herder)提倡民間文學與音樂(赫氏自編世界民歌集),民歌之蒐集始直接取材自民間流傳的民歌,而其資料往往歌詞多於歌曲。
十九世紀初,在浪漫詩人及音樂家大力提倡下,民歌流行盛極一時。
一八○六至一八○八年由布雷塔諾(Brentano)及阿尼姆(Arnim)蒐集之德國民歌集標名「兒童之魔笛」(DesKnabenWunderhorn)發行問世,流行至今。
一九一四年德國民歌資料館設於福萊堡,庫存民歌約三十萬首。
德國民歌流傳世界各地,傳入中國尤多,且有不少譜入學校音樂教材,如野玫瑰、假如我是隻小鳥、蘿蕾萊、菩提樹、搖籃曲及聖誕歌等多種。
(鄭芳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