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驚癇】 驚癇,亦稱驚風或驚厥,指因受驚嚇或其他原因而突然發作的卒倒啼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痙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或意識不清、呆滯無知等症,多發於兒童時期。
一、陽癇:即小兒急驚風的別稱,可因外受風寒或溫熱及乳食積滯與暴受驚恐而得,治療原則:(一)風寒型:幼童初有受感受風寒之症狀後,突然出現前述之驚風症狀。
。
治宜疏風解表開竅鎮痙,無汗者用菖根湯,有汗者用括蔞桂枝湯配合開竅鎮痙之藥治之。
(二)溫熱型:初起亦有外感溫熱之症狀,旋即出現驚風症狀。
治宜疏表清熱開竅鎮痙,可用銀翹散配合牛黃清心丸或紫雪丹。
(三)食滯型:平時食慾旺盛,病起時嘔吐納呆,腹痛便閉,繼之出現驚風症狀,治宜消食止痙,宜用保和丸合用止痙散。
(四)驚恐型:患兒體質較弱,發作時驚叫不安,面色乍青乍赤,頻頻驚惕,治宜安神鎮痙,以遠志丸為主或配用止痙散。
二、陰癇:即小兒慢驚風之別稱,可因脾虛,脾腎兩虛,氣陰兩虛而得,治療原則:(一)脾虛型:神志不清,嗜睡露睛,面色萎黃,大便稀薄,四肢不溫,足面微腫時抽搐。
治宜溫中健脾,以理中湯為主,有抽搐者加平肝熄風藥。
(二)脾腎兩虛型:精神極度委靡,面白額汗,四肢厥冷,昏睡不醒,手足震顫抽動。
治宜回陽教逆,宜附子理中湯或固真湯為主。
(三)氣陰兩虛型:精神疲倦,面白時潮紅,易出汗,抽搐時輕時重或拘攣強直。
治宜育陰潛陽熄風鎮痙,宜用大定風珠為主。
(蔡仕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