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鐵餅】 第十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西元前七○八年),鐵餅正式列為五項運動比賽中之一,惟擲鐵餅比賽,早在西元前一一一○年古希臘民間已非常盛行,由於希臘位居海邊,河流密布,石頭特多,軍民平居無事,即以投石為戲,此為擲鐵餅之濫觴。
當時鐵餅計有兩種:一為雲石質,一為金屬製成。
各城邦因環境之不同,鐵餅之尺寸、重量亦不一樣。
古奧運會雖曾記載擲鐵餅之成績,然其規格未曾詳載,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古希臘式擲鐵餅動作,費羅多斯(Philostratus)曾有這樣的描述:「擲餅者站立於坡,其大只容一人,右腳著板支持全身重量,上肢向前傾斜,當鐵餅離手時,左足向前擺動,並與右臂同時向前進,此時投擲者面部向右傾,身體略彎,至兩眼看見右肩為止,再由右臂用力向前猛力投擲,似持物高舉,手離餅時手指擦餅而過。」
此動作與希臘名雕刻家米蘭(Myron)所製擲鐵餅姿勢之銅像極為相似。
近代奧運會一開始就有擲鐵餅比賽,也有統一的規格,鐵餅重量男子為二公斤,女子為一公斤。
而比賽的場地,也由從前的坡進而到泥土圓圈,再進步到水泥圓圈內投擲,投者必須在二公尺五十公分的圓圈內活動,且離手後的鐵餅,必須落在四十度扇形的區域內才有效。
擲鐵餅需要大幅度、快速旋轉的圓運動,從持餅預備姿勢配合擺振、始動、旋轉,直到鐵餅出手,其位置、高度、角度、轉速都要配合天衣無縫,才能使飛程至最遠的距離,此為現代有別於希臘式投擲姿勢最大迥異之處。
(陳和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