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縱橫家】 縱橫家,被稱為先秦諸子十家之一,漢志錄其書共十二種一百零七篇,曰:「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淮南子要略篇:「晚世之時,六國諸侯,谿異谷別,水絕山隔,各自治其境內,守其分地,握其權柄,擅其政令。
下無方伯,上無天子,力征爭權,勝者為右,恃連與國,約重致,剖信符,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持其社稷。
故縱橫修短生焉。」
後人對於縱橫家之列於諸子十家之內,與儒、道、墨等並立,頗有批評,如章炳麟諸子系統曰:「縱橫亦惟見於淮南,由其語無執守,撥宜事制,本不可以學術名者。
孔氏設科,言語文學所由分矣。
淮南用伍被之邪說,恃嚴助之內援,造作逆謀,八公之徒,大類戰國策士,故獨列縱橫者,由其素所好尚也。」
蔣伯潛諸子通考曰:「縱橫本策略,不足以言學術;
不但不能望儒、道、墨、法、名五家之項背,且不能與陰陽家比也。」
又言:「漢志以縱橫家為諸子十家之一,可謂不倫不類。」
雖然,當戰國之世,我中華民族人才輩出,如大火山之醞釀已久而時屆爆發,神采飛揚,表現在人文之各不同方面。
縱橫者流雖非如儒、道、墨等之理論學術,然辯言形勢、析論利害、縱橫捭闔、馳騁功業,就人文之表現而觀,自有其別異風格,名之為「家」,自無不可。
張其昀著中華五千年史第七冊戰國史第十章「合縱連橫的縱橫家」中,述縱橫家的要旨,甚為精到,其言曰:「南北曰縱,東西曰橫。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名稱,則為合縱與連橫的簡稱。
一說:以六國抗秦為合縱,以秦制六國為連橫。
一說:聯六國以拒秦為合縱,說六國以事秦為連橫。
一說:合眾弱以抗一強謂之合縱,散合縱以事一強謂之連橫。
故主其說者,相率呼以縱人、橫人焉。
其時蘇秦主合縱,張儀主連橫,東西對峙,成為戰國時代國際間兩大外交政策。」
「戰國七雄,分裂諸夏,勢均力敵,天下未有所歸。
其形勢犬牙相錯,尤宜辨析運用。
而游士說客,挾縱橫之術,風飄電激,為六國謀秦,則出於縱,為秦謀六國,則出於橫。
一縱一橫,乃當日必然之趨勢。
當此之時,秦國最強,諸侯方弱,縱人合之,橫人散之。
縱橫之辯,原如冰炭之不相容,以彼此處境不同,因而其設想亦異,然同術而異用,而集其大成者蘇、張也。
自秦商鞅見復戮以後,范睢主政之前,約七、八十年間,游說權謀之徒,見貴於俗,縱橫短長之說,左右世主之側;
得士皆彊,失士皆亡;
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亦可觀。
』(劉向戰國策書錄)」。
「立國不可無外交,所謂『折衝樽俎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者,惟縱橫優為之。
戰國之世,一縱一橫,勢所必至。
一如今日世界之自由民主國家,或聯合以反共,或中立而徘徊;
而共產集團,或倡和平以共存,或作顛覆之陰謀,非縱橫之局而何?
且今日國際道德之墮落,更不如戰國時代,今日外交家之冷戰,其視縱構家為何如耶?
方今之世,使從事外交、政治、軍事者,苟能精研及此,借古鑑今,不可謂非他山之助。
蓋縱橫家者流,皆一時之俊傑,其因事制宜,通權達變,能委折以入情,微婉而善諷,以其智謀辭令,為國家爭取地位、主權與威望,亦與今日外交使節之保持國家主權完整,爭取民族獨立者,無以異也。」
縱橫家的主要人物有三位:傳說中的鬼谷子、蘇秦與張儀。
鬼谷子,鬼谷子書曰:「周有豪士居鬼谷,號為鬼谷先生。
蘇秦、張儀往見之,擇日而學。」
史記蘇秦張儀列傳曰:「秦東師事於齊,而習之鬼谷先生。」
「儀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秦自以不及張儀。」
風俗通義曰:「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也。」
今傳鬼谷子書,多被疑為蘇秦託名鬼谷子所作,真偽已不可考。
書中言捭闔之用曰:「捭之者,料其情也;
闔之者,結其誠也。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
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
闔者,或闔而取之,或瞌而去之。
捭闔者,天地之道。」
蘇秦,字季子,家東周洛陽,周顯王時人。
出身平民,與魏人張儀同師事鬼谷子,學縱橫術。
初說周顯王、秦惠王,均未見用,乃忍辱返家,發憤讀書,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揣摩之。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乃游說燕、趙、韓、魏、齊、楚之君,合縱以抑強秦,身佩六國相印。
由趙肅侯會盟五國於洹水之上,約曰:「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或撓之,或救之;
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
秦兵不敢出函谷關者十五年。
終以諸侯不能守約而自攻,縱散約解,蘇秦被刺於齊,傷重死。
張儀,魏人,與蘇秦同事鬼谷,而蘇自以為不如張儀。
儀入秦,相秦惠王,為秦而離間魏之縱約,使事秦。
復離間齊、楚二國之交,數屈辱楚王。
更說韓、趙、燕、魏之君,更相事秦,反復捭闔之用,使蘇秦原來合縱之約,終於盡失功效。
張儀本人雖為各國人所憤恨,而秦之強,其功多焉。
蓋張儀在當時,其聲名績業,更遠出於蘇秦之上。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