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勞動經濟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4 07:0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勞動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生產因素)供需之勞動市場行為之理論與實務,特別是工資的決定以及各類人力的供給與其在不同工作上的調配。

 

所謂勞動(或稱勞動力),包括各種從業身分(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受政府或私人雇用者)的就業者,以及有立即可工作能力且正在找工作的失業者。

 

就業者又可依產品性質分成不同行業(農、礦、製造、水電煤氣、營造、商、運輸倉儲通信、金融保險、社會團體及個人服務等業),或依工作性質分成不同職業(專門性、管理、佐理、買賣、服務、農、體力工人等)勞動力資料與調查方法密不可分。

 

目前通用的方法是勞動力調查與受雇員工調查(均由行政院主計處負責)。

 

前者調查(抽樣之)家戶單位內所有十五歲以上人口,依其在「資料標準週」之主要行為區分為就業、失業、非勞動力。

 

後者則抽查公私營事業單位受雇員工人數、工時、薪資、進退等資料。

 

臺灣尚有內政部之戶籍登記資料,可提供全臺灣地區之勞動統計。

 

一、勞動供給:量與質(一)勞動供給數量決定於人口、勞動參與率及工時。

 

人口年齡結構直接影響勞動力大小,因勞動力有年齡下限標準(目前臺灣是滿十五足歲),且六十五歲以上者很少參與市場工作。

 

十五歲以上人口中參與勞動市場(即就業或失業者)的比率稱為勞動參與率。

 

參與率主要受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家庭因素及市場景氣情況的左右。

 

臺灣地區的經驗中,工資並非重要影響因素。

 

而工時的決定在短期中頗受制度的限制,但仍可透過行職業選擇、請假曠職等調整之;

 

長期中則由勞動供需、工資。

 

生產力共同決定。

 

工資提高通常會增加人們願意提供的工時,但在落後地區與非常高所得國家則有反向效果(即後彎勞動供給線)。

 

(二)勞動素質包括健康、技術與工作勤奮程度。

 

技術可用教育程度或職業結構衡量之。

 

提高技術在長期中主要依賴教育,短期則靠職業訓練。

 

勞動素質可視為人力資本,素質的改善即為一種投資,此雖無法表現於國民所得中,卻是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且可能是最主要動力。

 

二、勞動需求(一)新古典理論:即傳統的邊際生產力學說。

 

勞動市場的各種決定,如工作條件、就業人數等,均為由供給者與需求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雇主如想追求最大利潤,必須雇用勞動人數到邊際生產力等於工資(或邊際雇用成本)為止。

 

邊際生產力即最後一單位勞動所生產產品之價值,此又決定於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也因此稱生產因素的需求為引伸需求)以及生產技術。

 

(二)挑戰:由於邊際生產力學說對許多工資差異與失業現象無法解釋,如青少年長期較高的失業率、景氣變動的失業及工資結構的改變等,有人乃認為勞動市場實受制於勞動需求者為強化自己力量而對勞動者的剝削(激進派);

 

或根據雇主等的不良嗜好,而有性別或種族歧視;

 

或由社會習俗制度造成無法跨越的雙重或多重市場等。

 

這些對新古典理論的挑戰可統稱為分隔勞動市場理論(SegmentedLaborMarkets)。

 

惜此只指出問題,迄仍無法替代邊際生產力學說。

 

(三)修正:修正的新古典理論似更能說明工資與失業問題。

 

這些包括有將勞動視為部分固定移入、部分變動投入的「準固定(Quasi-fixed)因素」;

 

或將失業視為供需雙方尋找最佳機會的「搜尋(Search)」行為;

 

或契約(Contract)或默契(ImplicitContract),理論;

 

或人力資本(HumanCapital)理論;

 

強調人力配置,乃大多決定於內部陞遷的內部(Internal)勞動市場等。

 

三、勞動市場的運行(一)工資是由勞動供需雙方互相競爭妥協的工作報酬。

 

但實質報酬應包括工作條件、員工福利、發展潛力、經驗年資退休撫恤,以及貨幣工資與實物報酬。

 

這種實質報酬比名目上的貨幣工資更易於上下調整而少僵硬性。

 

最低工資法令通常會增加失業,但也可能有振撼(Shock)雇主的作用,而促使雇主提高生產力。

 

(二)勞動移動是勞動市場運行的另一表徵。

 

勞動者通過在廠商間、行職業間、地區間、就業失業間、參與或退出勞動市場間等表現他們對工作的好惡。

 

勞動移動使人力資源流向高生產力的用途上,同時亦逐漸消除不必要的工資差異。

 

唯如勞動移動過大,則有嚇阻雇主提供職業訓練的不良後果。

 

影響勞動移動的因素須視移動是由雇主主動或由工作者主動。

 

在繁榮時雇主裁退人數減少而自動離職者會增加,不景氣時則相反。

 

雇主裁退對象,以較少固定投入(專業訓練等)為主。

 

自動離職者以年輕人比率最高。

 

各種實證結果顯示:工資高低並非移動的主因,因為「自願離職」者中,大多數並未事先找到工作,意即只有少數人是受高薪(或其他工作條件)吸引轉業的;

 

而且只有少數離職者是因為不滿工作待遇而求去的。

 

勞動經濟學是屬應用的個體經濟理論,是分析個人(日前逐漸代以「家戶」)效用函數,在工作與其他活動的時間分配中做最適選擇行為。

 

(張清溪)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2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23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