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品質管制】 人類自有製造即有品質管制(QualityControl),但多以個人技術與主觀判斷為主,缺乏科學依據,直至西元二十世紀初,始應用統計方法於製造工程上以管制品質。
品質管制的演進,隨著工業發展過程可分五個階段:一、操作工的品管,二、領工的品管,三、檢驗工的品管,四、統計的品管,五、全面品管。
品質管制的意義:就統計的品質管制而言,是應用統計學原理及方法,管制產品的整個製造過程,以期達到最經濟之生產,製成最實用而有銷路的產品;
就全面品質管制而言,是將一個組織內各部門的品質發展、品質維持及品質改進的各項努力,綜合成為一種有效制度,使生產或服務皆能在最經濟水準上,使顧客完全滿意。
品質管制的「品質」一詞並非生產最好製品之意,而是指生產消費者所滿意的品質,即為滿足消費者要求,生產者在現有生產技術、製造能力下所可生產,而消費者所可負擔的價格條件下的最佳品質。
品質特性狹意言之,包括外觀、強度、純度、尺寸、重量、壽命、性能、不良率、包裝情形等。
廣義的品質特性尚包括效率、損耗率、成本、產量、可靠度、另件互換性、修理服務、市場調查、抱怨處理等。
就品質管制的目的而言,「管制」一詞可包括以下兩個意義:一、確立標準:根據市場調查、生產技術、經濟原則以決定工程標準,擬訂材料及製品規格。
二、維持品質:檢討不良原因加以矯正,使所有品質維持一致之安定性。
管制分四個步驟:一、計畫:決定品質目標及達成目標之方法。
二、執行:舉辦教育訓練,實施作業。
三、檢核:鑑定執行結果與計畫比較,確定發生之差異。
四、矯正行動:研擬改善對策並執行改善。
品質管制所用方法:一、管制圖法:利用管制圖研究製造能力及管制製程。
管制圖分計量值與計數值兩類:常用計量值管制圖有平均值與全距、平均值與標準差,及個別值與移動全距管制圖等;
計數值者則有不良率、不良數、缺點數及單位缺點數等管制圖。
二、統計解析法:有計數值的與計量值的統計檢定、變異數分析、相關與迴歸分析等。
三、抽樣法:應用各種抽樣計畫對原料、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實施抽樣檢驗。
抽樣檢驗法之分類:依性質分計數值與計量值兩大類;
依型式分規準型、選別型,調整型及連續生產型;
依方式分單次、雙次、多次及逐次。
四、實驗計畫法:利用少數之實驗,研究尋求新操作方法,以謀求品質改進。
當推行品管制度時,必須設置品質管制委員會,由各級主管組成、負責審議品管教育推行計畫、品質標準及重大品管問題。
各部門之品質責任應明確規定,如此分工合作,權責分明,始能發揮品管功能。
(張有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