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9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康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4 06:2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康德

 

康德(ImmanuelKant,西元一七二四~一八○四年),德國哲學家,鞍匠之子,生長於普魯士科尼斯堡一虔誠基督教家庭,自一七五五年任教於科尼斯堡大學,一七七○年始升教授,終生未娶,也未離闢家鄉,安貧樂道,為西方哲學一大宗師。

 

康德哲學意味啟蒙時代之結束,啟開近代哲學之先河,其思想循次漸進,始成體系,早期著作受牛頓、萊布尼茲之影響,偏向自然哲學,至六十年代中葉在休姆之影響下開始其懷疑時期,一七六九年後康德思想大有轉變,進入其批評哲學,在「空間位置不同的第一根由」一文中,對於牛頓與萊布尼茲所爭論的空間是否絕對存在或只是事物之間的相對概念,此問題,康德認為空間乃為獨立之事實,至於此一事實如何確定,在其一七七○年發表的博士論文中始得解答:空間與時間既非空洞的相對概念,亦非實體本身所可能產生的絕對條件,而是吾人藉以認識事物的主觀形式,此主觀形式可區分為表象世界(吾人透過空間、時間之主觀形式所能認識者)與實體(DingeAnSich,即理性不必靠認識方式便能理解者)。

 

人類的理性是否能不透過經驗而認知「實體」,此一問題康德在其「純理性批判」(一七八一)書中作了判決,認為「吾人不能從經驗得到普遍的真理」,「普遍的真理有其內在的必然性,與經驗無關」,因而建立「超越經驗哲學」(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的新理論,康德所謂的「超越經驗」並非指認知的對象,而是指感覺經驗以外的認知形式,即先驗知識,康德摒棄過去哲學家用形上學解釋生命的意義,將一切認知限制在表象世界,因此神學中所討論的信仰對象─自由意志、靈魂不死以及上帝的存在,是不能用理論推理來證實的。

 

純理性批判這部書是康德花了十五年的精心鉅著,全書近九百頁,為康德哲學之骨架。

 

另外兩部重要著作為實踐理性批判(一七八八)及判斷批評(一七九○)。

 

在第二批判中提到道德觀念並非從經驗而來,而是屬於天賦的義務觀念,康德之宗教觀亦建立於此一先驗的道德律(實踐理性)。

 

在「判斷批評」中談到美學判斷的一般準則及討論自然整體秩序的意義與必然性。

 

康德思想不僅影響整個十九世紀哲學思想界,導致所謂康德學派和新康德學派,甚至波及全歐文哲思潮,菲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和相格森等,先後根據康德的唯心論和理性批評建立其思想體系。

 

迄今,康德的邏輯、形上學、倫理學和批評哲學仍占極重要地位,而其「星空在我頭上,道德在我內心」之名言傳誦至今。

 

(鄭芳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2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2 14:5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