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湯顯祖】 湯顯祖(西元一五五○~一六一六年),字義仍,亦作義昭、義人。
二十八歲,號海若。
四十九歲,以所住之清遠樓而自號清遠道人。
五十歲,號海若士,一稱若士。
晚年號繭翁。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生於江西撫州府臨川縣城東文昌里,故亦號臨川。
萬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卒,享年六十七。
齋名有問棘堂、紅線館、清遠樓、玉茗堂等。
湯氏年十三,補縣學生員,每試必第一。
擅古文詞,通五經與諸子百家。
復從羅汝芳學聖學,得悟性命之旨。
年二十一,舉孝廉。
萬曆五年(一五七七),張居正為子羅致海內名士,延攬湯顯祖,辭不就。
八年(一五八○),再度召請,仍不應。
十一年(一五八三),終及進士第,時年三十四歲。
時相欲招致門下,湯氏不應,乃除南京太常博士。
朝右慕其才,將召為吏部郎,上書辭免,遷南祠郎。
十八年(一五九○),疏劾首相申時行,貶為廣東徐聞典吏。
後遷浙江遂昌知縣,二十六年(一五九八),遂隱居故里,以作曲自娛。
湯氏為人,志氣激昂,風骨遒緊,酷嗜元人雜劇,自言篋中收藏世間罕有者,已至千種,其中亦有不載放太和正音譜者,其各本佳處,一一能口誦之。
故胸中鬱勃之氣,淘寫未盡,則發而作詞曲。
人或勸之譏學,笑答曰:「諸公所講者性,僕所言者情也。」
所作傳奇五種:紫簫記、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皆刊入六十種曲。
後四種合刊,有玉茗堂四夢、玉茗堂傳奇、玉茗堂四傳、玉茗堂四種等稱,就中以玉茗堂四夢之稱最為普遍。
四夢中,其所以拾棄紫簫記者,蓋因其與紫釵記同出於蔣防之小說霍小玉傳,而紫釵記後出轉精,故以其為代表。
紫釵記與霍小玉傳的情節略有不同。
加在「霍」傳中,李益是有意無意地遺棄了理應相愛的小玉,而成為輕薄才子的典型,但在紫釵記中,則是由於顯宦盧太尉的奸計,遂使二人之間發生隔離,把李益的為人理想化。
其次,小說中當二人再見面時,霍因恨李而絕命,而在紫釵記中,二人再會面時,霍因心情好轉而大病漸癒,二人終結為夫婦,幸福終場。
還魂記之全名為牡丹亭還魂記,故俗稱牡丹亭。
四夢之中,以此劇最膾灸人口,是湯顯祖的代表作。
全劇五十五齣,為明代傳奇中罕見之長篇巨製,該劇是描寫柳夢梅、杜麗娘兩位青年男女熱烈堅定的戀情。
南柯記為四十四齣的傳奇,故事源於唐李公佐之小說南柯記,而把原來的道教小說改編為佛教戲曲。
其情節為:在揚州禪智寺及孝感幸之盂蘭盆大會上,淳於棼為與會的槐安國公主之姪所看中,認係駙馬之適當人選。
某日,淳于氏大醉而臥榻上,恍惚之間,為槐安國使者迎接而見其國王,並與公主成婚,嗣後作南柯太守二十年,功勳彪炳,拜左丞相。
不幸公主病歿,為人所讒,罷返鄉里。
至是夢醒,乃訪契玄禪師,發願滅情,遂大悟成佛。
邯鄲記之故事源於唐人沈既濟之小說枕中記,而把原來有關回教之小說,改編成道教戲劇。
其情節為:邯鄲有一盧生,途經某店,欲進中食,與仙人呂洞賓談話間,目昏思寐,是時主人正蒸黃粱為饌,乃暫橫榻上,呂翁以磁枕借之。
睡中夢見經歷了數十年的繁華富貴,官拜宰相,至八十餘歲而逝。
醒後見身臥店中,店主在旁,黃粱尚未炊熟,始知是夢極為短促,乃因呂洞賓之說法,大悟而入仙境。
湯氏志行高潔,退隱後,乃以筆代劍,寄心於渠所謂「有譏有託」,曲意「轉在筆墨之外」的戲曲創作。
他自幼酷愛戲曲,復受泰州學派開明思想的影響,洞悉當時心性之學的空疏不切實際,乃藉戲曲創作,從事「情」的闡揚與超脫,以救其蔽。
他的劇作,除最早的紫簫記外,其餘四種,均將夢納入劇中,乃為重要的間架,其間之關係,按其說法,乃是「因情成夢,因夢成戲」。
夢在一般人之觀念,是虛幻的,但他認為「夢生於情,情生於適。」
以夢境來導述其戲中情節,將理想與欲望化成夢境,而其所欲表露的,是他所認為的最真實的人性或人生。
戲曲的發展,到了晚明走上格律的道路,對於戲的結構、思想、內容及說白等方面,並不注意。
戲曲的生命,更趨微弱。
湯氏本其藝術才華,就意之所及,而成佳構,而與以沈璟為首,專講格律的吳江派,成為分道揚鑣,相反傾向的變璧。
(高輝陽)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