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拳擊】 拳擊,自西元一九○四年第三屆近代奧運會,即被列為正式競技錦標之項目,迄今已近八十年,各國倡導拳運者,極力的培植拳擊高手新秀,以爭奪歷屆各級拳王榮譽。
拳擊與門派繁多、拳路神祕深奧的中國武術不同。
拳擊招式簡單,主在實用,純為鬥智、鬥力、鬥意志的一種競技運動,是奧運中公平合理的一個競爭項目。
今天拳賽所採用的合理完善的體重分級比賽制度,大部分是依據一八六五年英國昆斯俾利侯爵(Queensbury)所擬訂的規則而修改的。
為使拳賽公平,參加拳賽的人,須按體重分成十二個級別,從最輕的級量,到最重的級量,每級間相差三至四公斤,凡體重相同者編入一組。
在真正的公平競爭之下,奪取該級量的錦標,確為合理之爭。
每級最高體重標準如下:一、微乙級:四十五公斤以下。
二、微甲級:四十八公斤以下。
三、輕丁級:五十一公斤以下。
四、輕丙級:五十四公斤以下。
五、輕乙級:五十七公斤以下。
六、輕甲級:六十公斤以下。
七、中丁級:六十三公斤以下。
八、中丙級:六十七公斤以下。
九、中乙級:七十一公斤以下。
十、中甲級:七十五公斤以下。
十一、重乙級:八十一公斤以下。
十二、重甲級:八十一公斤以上。
拳擊之招數亦極少,但在科學方法訓練下,最具效率。
故攻擊技術只有四種:一、左手直擊,二、右手轉體長擊,三、左右手上擊,四、左右手擊。
防守技術:一為阻擊,二為閃避,三為縮吸,四為俯閃。
動作單純,卻在於實用,在瞬息萬變的比賽中,完全依靠臨場的機智與應變,在攻守技術上運用得宜,自能奏效。
舉行拳賽的地方,西方人叫做圈(Ring),我們譯作拳賽臺。
實際上,是一塊高一公尺,面積四.九公尺或六.一公尺見方的高檯,檯面覆以帆布,下層鋪以軟墊。
賽臺四角豎立四根支柱,形成正方形,圍起繩索三道,構成擂臺狀。
比賽雙方各據一角,另外兩角叫做中立角(Neutral)。
與賽者必須戴上特製重八英兩的軟綿手套。
業餘拳賽,每場定為三回合(Round),每一回合定為三分鐘,兩個回合間休息一分鐘。
拳賽進行時,雙方拳來拳去必須明來明往,不許暗擊,不許扭摔,只許以特製手套包住的拳頭攻擊對方,犯規的一方如超過三次,將被判取消比賽資格,並將勝利判歸對方。
拳賽的一方若被對方擊倒,必須在十秒鐘內爬起,裁判員在拳賽者倒下時,開始高聲計算秒數,如果數到十秒仍不能起立,便宣布擊倒(Knockout),認定被擊倒者失敗。
有時一方被對方打得不能招架,即令未被擊倒,裁判員為避免被擊者受到傷害,可即刻把拳賽停止,將勝利判給其對手,此稱之為技術擊倒(TechnicalKnockout)。
如果比賽雙方都未犯規,也無一方被擊倒,拳賽的勝負,便由計分的結果來決定。
分數是根據擊中對手身上的拳數,巧妙的防守與奇捷的進攻等來紀錄。
勝負由四位評分員給分,裁判長依據總分數判定之。
一位成功的拳擊手,除須具備勇敢、強健等先天條件之外,尚必須接受有計畫的科學技術訓練。
所謂科學方法的訓練,即將拳擊手從基本的體能、步法的跳動、主要的攻守技術,以及補強法訓練起。
諸如:跑步、跳繩、梨型球、打沙包、空拳練習,以及對打演練等,按照計畫實施,一俟比賽,期能將最大的潛能,發揮出來。
歐美拳擊界上代的先進們,為愛好拳擊,將古老殘忍野蠻又不人道的拳鬥,逐漸的改善並訂定了完美的規則,才使它走向純運動化的路上。
百年來,在各方努力下,到今天,拳賽的訓練、比賽規則,以及比賽的設備等等,已有了理想的改進。
由於拳擊競技,各級量均設有各級量的錦標,毫無身體大小差距的影響。
公平競爭的拳擊運動,是值得大力推廣與發展的。
(林忠孚、趙文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