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是指一種利用特殊的技術,而產生的小型石核加工所成的石器。
這種石器的體積很小,其長度通常在一‧五到五公分之間,主要是被按裝在骨、角,或木柄上成為一種複合工具。
在歐洲,細石器最早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但是一直到了冰期結束以後的所謂中石器時代(MesolithicPeriod,西元前一萬一千年~前六千年),才開始普遍流行。
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中石器時代的人類,為了適應冰期結束以後自然環境的變化,所作的一種文化再調整的方式。
當時的人類為了一方面能有效的獵捕水中的魚類和新出現在歐洲樹林中的較小型動物,如赤鹿、麋、獐等;
另一方面能利用有限的石材,做出更多的武器和工具,乃製造出許多細石器。
若干考古學家,也以這一特徵,將這一時期的許多地域性的文化相,統稱之為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並不只出現於歐洲,在世界其它地區,也有廣泛地分布。
並且存在的時間也不限於中石器時代,在若干地區,甚而晚至新石器時代和歷史時期。
考古學家依據製作技術特徵和地理分布,基本上把它們分成為細彫刀技術(Micro-burinTechnique)和細石瓣技術(Micro-bladeTechnique)兩個系統。
前者分布在歐洲、北非,和西南亞等地;
其特徵是利用扁長形的石瓣,截成數段,並在周緣加工修整,成為梯形、三角形和半月形等各種幾何形的細石器。
後一系統的細石器則主要是見於亞洲的東北部和美洲的西北部地區;
其特徵是自特製的細石核上打剝下細小的石瓣作為工具。
在我國,從東北經內蒙到新疆的北方草原地帶,廣泛地分布著細石器的遺存。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普遍使用燧石、瑪瑙等石料,用間接打片法或壓剝法加工而成;
器形一般有尖狀器、刮削器、石瓣、石片與石核等。
過去,學者們習慣上將這些遺存總稱之為細石器文化,的並且認為可能是屬於與西伯利亞和歐洲相連結的一個文化系統,其時間延續很長,約自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末期及我國歷史的上古時期等。
後來的考古工作,已經證明過去所謂的細石器文化,實際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文化遺存,它們的分布也不僅限於我國的北疆,在黃河流域,以至於青康藏高原地帶,都發現了較早期的細石器遺存,甚而在雲南和廣東一帶也有發現。
因此,有的學者推測我國以細石器為代表的中石器文化是在華北舊石器晚期的基礎上形成的,並且又發展成不同的支系。
一支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草原地帶,並且影響到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
一支在黃河流域繼續發展成新石器文化;
另一支則分布到我國西南和華南一帶。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而認為所謂細石器,並不能代表文化的概念。
因為任何地域或任何時代的文化,只要有一定的技術條件和基於一定的需要,都能夠製作出細石器來。
所以它只是反映在工具上的一種涵義,而分布在我國境內各地的細石器遺存,也不是「起源」和「傳播」所能解釋的。
目前對於我國境內所謂的細石器文化的性質和內涵,所知仍甚貧乏。
許多基本問題,還有待繼續研究。
(臧振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