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3 20:12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宮廷劇場】
宮廷劇場,即皇家御用劇團及劇場。
如漢武帝有平樂觀之角抵百戲,隋煬帝有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事,唐明皇有梨園教坊,明神宗有玉熙宮承應院本,至清高宗則規模制度大備。
乾隆初,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製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各節皆相時奏演,承應之戲有:一、月令承應:即節令戲或應節戲,簡稱節戲,逢時按節演出,如元旦、立春、上元、燕九、花朝、寒食、浴佛、碧霞元君誕辰、端五、賞荷、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宗喀巴誕辰、臘日、賞雪、賞梅、觀酺、祀、除夕,及每月朔望之必有承應。
二、法官雅奏:即內宮諸喜慶事,奏演祥徵瑞應者,如定婚、大婚、皇子成婚、皇子誕生、洗三、彌月、恭上徽號、冊封妃嬪、大駕還宮諸承應。
三、九九大慶:萬壽令節前後,奏演群仙神道添壽錫喜者,俗稱壽軸子或壽戲,如皇太后萬壽、皇帝萬壽、皇后千秋、皇太妃壽辰、皇貴妃壽辰、皇子千秋、親王壽辰諸承應。
以上承應皆有專演之戲,以備禁中奏演,是為用戲劇於國家典禮之始。
其月令承應演於禮祀百神之際,則同上古之巫覡,主在樂神;
其法官雅奏、九九大慶之慶典承應,則古俳優之意,主在樂人。
承應之戲依其演出場面及長短不同,可分大戲及小戲。
大戲一詞見於清趙翼簷曝雜記:內府戲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諸裝具,皆世所未有。
余嘗於熱河行宮見之,…中秋前二日,為萬壽聖節,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戲,至十五日止,以演戲率用西遊記、封神傳等小說中神仙鬼怪之類。
取其荒誕不經,無所觸忌,且可憑空點綴,排引多人,離奇變詭作大觀也。
戲臺闊九筵,凡三層。
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兩廂樓亦作化人居。
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
有時神鬼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者。
神仙將出,先有道童十二、三歲者作隊出場,繼有十五、六歲,十七、八歲者,每隊各數十人,長短一律無分寸參差,舉此則其他可知也。
又按六十甲子,扮壽星六十人,後增至一百二十人。
又有八仙來慶賀,攜帶道童不計其數。
至唐元裝僧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辟支聲聞。
高下分九層,列坐幾千人,而臺仍綽有餘地。
宴戲及開場戲則為小戲,前者為內庭喜慶,酒宴承應之短小戲;
後者為應節祥瑞之短小戲,後接演大戲。
此等劇曲均為頌祝而作,皆為單齣,詞句華瞻,名目皆義取吉祥,與其稱為戲劇,毋寧視作儀式。
(牛川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