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神劇】 神劇(Oratorio)於西元十七世紀初,與歌劇、清唱劇同時產生於義大利;
屬於宗教音樂範疇,卻不是用在聖堂裏的正式禮儀音樂。
神劇像歌劇一樣,需要相當規模的合唱團及管弦樂團,有序曲,有中奏、獨唱、重唱、合唱等,而且大合唱比在歌劇中顯得更加重要;
其主要歌唱形式,也是由宣敘調引伸出詠嘆調來。
但是神劇的題材多取自新舊約聖經,或其他宗教故事、聖人傳記等。
而歌劇則多用希臘神話、小說傳奇之類;
另一個重要區別,是神劇一般說來雖有腳色的分配,卻不作化裝表演,也沒有燈光道具或任何舞臺動作,只是以音樂會的方式來演出的。
至於故事情節的推展,則是由敘事員或歷史家(Historicus),用宣敘調的報幕來作引線。
或用?
眾的大合唱來推進的。
因此,神劇是一個不化裝表演的宗教歌劇。
神劇的外文名稱原指「祈禱廳」,就是建立在重要教堂近旁的教友活動中心;
當時的亞西利亞著名詩人巴杜契(Fr.Balducci,西元一五七九~一六四二年),就以演出此類作品的「場所」,來稱呼此種新興風格的作品。
祈禱廳本來只是解釋教義,歌唱祈禱的場所,並不執行宗教儀式;
文藝復興時期往往也做出與宗教有關的藝術活動,如聖經故事的表演,宗教歌曲的音樂會等,如羅馬「瓦地柴拉」聖母教堂的祈禱廳(S.MariaDellaVallicella),第一部完整的神劇靈肉劇,一六○○年在此處演出的,作曲者是卡瓦列里(E.de'Cavalieri),由於這部神劇是化裝表演的,或把它看作第一部宗教歌劇,而將神劇的真正淵源歸宗於羅馬樂派較晚的卡利西米(G.Carissimi,一六○五~一六七四)他的神劇像公審判、耶夫得等,都是用拉丁文譜寫的,故稱為拉丁神劇,多分為上下兩部分,尤其著重在大合唱方面,使合唱與獨唱對談,敘述、註解劇情,甚至自成為多元對立的交談,這些技法都強烈地影響到日後韓德爾在神劇方面的偉大成就,因此有人稱其為神劇之父。
韓德爾是十八世紀的神劇巨人,他的傑作彌賽亞、埃及的以色列人、猶大瑪加白等,利用戲劇化的大合唱,及「賦格風格」的追進效果,發揮出無比的威力。
代表了巴洛克時代的華麗與雄偉。
而巴哈的神劇,則得自前輩德國作曲家舒茨的傳統,與威尼斯樂派脈脈相傳;
其作品中內在而深刻的戲劇化效果,集中全力在以基督受難為主題的苦難神劇(Passio-Oratorio),他的瑪太受難劇,可說是此類作品的一大里程碑,而他的聖誕、復活等神劇,實際上反而只是幾個清唱劇的連續。
古典時期,以海頓的創世紀和四季最為突出,二者與貝多芬的橄欖山上的基督,共同創造出交響合唱的新風格。
浪漫派孟德爾頌的伊利亞和保羅,則又與韓德爾的神劇直系相連;
此外,尚有自遼士的基督的童年、華格納的使徒晚餐、李斯特的聖女伊利莎白傳奇和基督、法朗克的真福八端等,至今仍有不少的演出機會。
本世紀以來,不同樂語的神劇發展,更是多采多姿,如德布西的塞巴斯殿殉道記、郝乃格的大衛王、白遼士的復活與變容、荀伯克的約伯之梯、史特拉汶斯基的世俗神劇艾?
波王、巴多魯契的耶穌升天、柯達依的匈牙利聖詠曲等,風格差距也越加拉大了。
(李振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