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2 10:4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軍事●晉楚邲之戰】
周定王十年(西元前五九七)春,楚莊王率師伐鄭,鄭襄公肉袒迎降;
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卻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
韓厥為司馬。
進抵黃河北岸,聞楚已服鄭,荀林父欲引還。
士會曰:善,並謂用兵貴能觀釁而動,楚之內政、外交、軍事俱無懈可擊,不如知難而退。
先縠獨持異議,並即率其中軍佐所部渡河;
荀首慮其必敗,韓厥謂荀林父曰:「先縠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晉軍遂全部渡河。
楚軍北上,次於郔(河南延津),孫叔敖將中軍,公子嬰齊將左軍,公子側將右軍,將飲馬於河而歸;
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寵臣伍忝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並令楚軍南轅反。
伍忝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不能自主,亦無所適從,我若進戰,晉師必敗,且以楚之國君,而逃避晉之大夫,豈不有辱國體!」
楚王患之,因通知令尹改乘轅,而仍北進,次於管(河南鄭縣)。
鄭遣皇戌語晉師曰:「鄭之從楚,為不得已,對晉並無二心,楚師驟勝而驕,其師已老,且不設備,晉軍擊之,鄭軍接應,楚軍必敗。」
先縠堅欲許之,欒書曰:「楚長期生聚教訓,軍政各方,戒慎恐懼,不可謂驕;師以直為壯,曲為老,此行釁由我起,我曲楚直,不可謂老;楚軍有廣、卒、偏、兩等編組,制度謹嚴,晝夜輪值,不可謂無備,且鄭楚親睦,鄭勸我戰,實不可從。」
趙括、趙同附和先縠,知季、趙朔則同意欒書。
楚王因求與晉和議,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晉魏錡求為公族,趙旃求為卿,均不得,心懷怨望,欲敗晉師,乃乘請准為軍使,遂相偕往挑戰。
卻克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
士會亦曰:「備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不如備之。」
先縠不可;
士季使鞏朔、韓穿設伏,故上軍不敗,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故敗而先濟。
楚人逐魏錡、趙旃,晉人出而接應,楚以為晉軍大至,遂出戰,孫叔敖曰:「寧我薄人,無人薄我!」
遂決心乘勢急攻。
晉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乃倉皇傳令三軍:「先渡過黃河者有賞。」
中軍與下軍爭舟,自相殘殺,致遺落在舟中之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惟上軍因有備,得安全撤退。
楚軍進至邲(河南鄭縣東),晉軍殘餘狼狽北渡,終夜有喧囂之聲。
晉師歸,荀林父請死,景公宥之,使復其職位。
(周聲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