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塘沽協定】 民國二十二年三月,日軍侵陷熱河,傾全力進犯長城沿線。
政府急調國軍北上增援,命軍政部長何應欽駐節北平,統籌一切。
於是長城各要隘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地,發生激烈戰鬥。
自三月上旬,至五月中旬,為時七十日間,我敵大小數十戰,日軍傷亡慘重,頗有精疲力竭之感,不得已乃改變作戰計畫,由山海關進攻灤東,以動搖我軍後方。
一時灤東各地相繼失守,長城沿線國軍因後路受到威脅,被迫全線後撤,一時人心為之震動,政府為顧全大局,不得已始有停戰之議。
於是設立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轄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及青島、北平兩特別市,以黃郛為委員長,負責與日本進行交涉。
五月三十一日,由政府代表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中日停戰協定」,重要內容如下:一、中國軍隊立即撤退至由延慶至昌平、高麗營、順義、通縣、香河、寶坻、寧河,及盧臺一線之西南地區,不再前進,又不為一切挑戰之舉動。
二、日本軍為確悉第一項實行情形,得隨時用飛機或其他工具視察,中國方面應行保護,並予以各種便利。
三、日本軍確認中國軍已撤至第一項協定之線時,不超越該線,續行追擊,且自動概還至長城之線。
四、長城線以南第一項協定之線,以北及以東地域內之治安維持,由中國警察機關任之。
於是冀東各縣遂成為不設防之區。
六月二日,行政院發表聲明,謂此一協定只及於軍事,不涉及政治,蓋政府為爭取時間,作全面抗戰之準備,華北遂暫獲兩年之安定局面。
(李守孔)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