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華僑與戡亂】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海外忠貞僑胞立即致力籌組各種反共救國團體,以支援政府反攻行動。
三十九年十二月,菲律賓反共抗俄後援會成立,此後華僑紛紛組成類似團體,至五十九年止,共有一百六十八單位,分布地區以亞洲最多,美洲、大洋洲次之。
民國四十一年十月,全球性僑務會議在臺北舉行,會中決議組織華僑救國聯合會以結合全球各地愛國僑團。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成立後,各地忠貞僑團紛紛申請加入為會員,至六十二年底止,共有會員團體七百四十餘單位。
忠貞華僑亦不斷與共特與左傾份子搏鬥,忠貞僑報亦常與左傾、赤色報刊打筆仗,如新加坡中興日報、馬來亞建國日報、吉隆坡中國報、仰光自由日報等皆是。
華僑支援政府行動,尚有回國投資、各項捐獻及回國從政、就學、就業等。
華僑回國投資情形,在民國四十四年以前屬萌芽階段,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為發育期,四十九年迄今為成長期。
據七十一年六月統計資料,華僑投資金額共十億四千零三十五萬三千美元。
投資種類偏重服務業(旅館及遊樂事業)及輕工業。
捐獻方面,均出於華僑自動自發。
其中,一元勞軍祝壽捐款、捐建軍眷住宅、支援金馬前線軍民、慰勞三軍捐獻等,共捐新臺幣一千餘萬元,美金二十三萬餘元,其他貨幣十餘種,數目不等。
救濟災胞方面共捐出折合新臺幣四千四百餘萬元,獎學基金及僑聯總會建築等共捐三千餘萬元。
上列各項捐款,以菲律賓華僑捐獻最多,僅自民國四十七年至五十六年即捐獻新臺幣三千餘萬元。
此外,回國參政的,計有遴選自全球各地的立法委員十五人,監察委員五人;
僑生回國升學或接受技藝訓練的,三十年來將近十萬人之譜,回國服務觀摩者有萬餘人。
(蔡相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