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堤岸幫會】 越南南部之堤岸(Cholon),古稱柴棍,又稱柴郡,鄰接西貢,有華人城之稱。
嗣以市區擴展,堤岸與西貢聯成一區,簡稱西堤聯區;
西元一九五五年,越南共和國成立,以之為國都,稱為西貢都城。
溯自明末清初,一批忠臣志士陳上川、楊彥迪等,率軍民三千餘人,南渡入越,奉越王之命,移駐南圻,開墾嘉定邊和一帶。
嗣後華僑由海道南來越南經商者日眾,集居於堤岸,乃聯合福州、漳州、泉州、潮州、廣州、瓊州、徽州七府人士,成立七府公所,位於堤岸趙光復街(原名廣東街),公推殷商一人為「禡首」,擔任貨物評價,及排難解紛之責。
公所內奉祀關聖帝君,故稱七府武廟,每屆朔望,參神飲宴,聚敘鄉誼。
一八○二年,阮朗嘉隆王統一南北越南後,體念華僑對其統一全越之功勞,特准華僑以語言習俗之區別,分幫自行管理。
原分為廣肇、潮州、福建、福州、客家、雷州、海南等七幫,因粵、閩兩省以外各省華僑人數不多,乃悉納入客家幫。
迨法國統治越南後,於一八八五年一月,將福州幫併入福建幫,雷州幫併入海南幫,於是七幫遂一變而為五幫,以迄於今。
越南堤岸華僑分廣肇、福建、潮州、客家、海南五幫自行管理之制度,實為越南華僑社會組織之特徵。
每幫各設幫公所,由本幫商民公推正副幫長各一人,負責傳達政府政令、徵集稅款、調解糾紛及代幫民申請各種許可證件;
同時在西貢移民局內各設幫辦事處,專司協助辦理本幫僑民出入境手續之責。
各幫幫公所均有會館及嘗產,分別興辦學校、醫院、義祠、墳場等福利慈善事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軍隊入越北受降,倡議成立統一之中華會館,逐漸消除畛域之見,增進華僑團結,各方咸表贊同。
後幾經交涉,乃於一九四八年九月,由法國駐越南高級專員公署下令,將各幫公所改名中華理事會館。
各幫幫長改為中華理事會館理事長,其候選人經中法雙方同意後,由各幫僑民選舉之,任期四年。
堤岸五幫中華理事會館與西貢五幫中華理事會館,復聯合組織中華理事總會,公推一人為主席,設於七府武廟,即其前身為七府公所,是為西提華僑之最高組織。
一九五六年,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頒布強迫華僑越化之國籍法,嗣又下令解散各幫中華理事會館,此一越南華僑分幫自行管理之制度,遂告廢止。
(陳以令)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