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騎士黨】 一、歐洲之騎士制度:歐洲封建時代,騎士制度盛行,貴族子弟為期成為典型騎士,必須於七至二十一歲時期,接受僮僕騎士與扈從騎士教育。
迨至騎射術、槍劍法與儀禮武藝均嫻熟時,然後擇吉至教堂接受騎士敘任式:(一)穿白色長衫、深紅色外套及腰纏白皮帶。
(二)面對主持人宣讀騎士信條:「堅持正義,擁護教會,排斥異端,懲治邪惡,效忠君王,信守不二。」
(三)由主持人對騎士致訓詞:「奉神之命及天之使,敘任汝為騎士,望汝能勇敢、柔和、誠實,並好自為之!」
必須經過騎士敘任式者,才算是標準騎士。
二、英國之騎士黨:英國騎士平日均載一圓錐形之尖帽,帽子上裝飾長羽毛聳立於頭之兩邊,帽邊寬大,長髮垂肩,平日行軍作戰時,均騎高頭駿馬,神氣十足,煞像上流社會之時髦人物。
由於國王與國會長期激烈衝突,使英國人民無法中立,乃紛紛選擇與自己信仰和利益相同之一方。
西元一六四二年,內戰爆發後,即明顯的分成兩大黨派:一為擁護王權之騎士黨,另為擁護國會之圓顱黨。
三、騎士黨之構成分子及其初期分布情形:其構成分子為:(一)英王久經訓練培育之王軍騎士。
(二)傾向英王之富豪、貴族與大地主。
(三)以維護國教為目的之國教派人士。
(四)國會中擁護王權,反對民權之議員。
至於初期之分布情形,概而言之,如將塞汶(Severn)與恆柏(Humber)兩河之河口連成一線,則西北部一帶地區及德汶夏、康瓦耳(Cornwall)兩郡與威爾斯等地,均為騎士黨之勢力範圍,並以牛津(Oxford)城為大本營。
四、騎士黨所扮演之腳色及演變:騎士黨人兵強將勇,在內戰初期(一六四二年八月至一六四四年六月),連戰皆捷,非但在英倫西北地區從圓顱黨人手中奪回許多領土,而且攻下對方所占英格蘭第二大都市布里斯托(Bristol)。
惟軍分三路意圖攻占倫敦之計畫未獲實現。
一六四五年之各次戰役,查理一世失去英格蘭中部諸郡(Midlands)。
蓋民黨清教徒克倫威爾(Cromwell)所編練之鐵騎軍(Ironsides)疾馳進軍作戰,並以其主力對準英王為中心的旋轉向內攻擊。
王黨軍名將路伯特(Rupert)非但未能守住布里斯托,而且其數路馳援查理之部隊均被擊敗。
此時騎士黨人之部隊可謂潰不成軍,如非四散奔逃藏匿,即為忍辱屈降。
因此,查理一世乃於一六四六年五月化裝潛離牛津(未被敵軍攻陷前之一個月),試圖仰承其故國蘇格蘭人之鼻息。
孰料竟於一六四七年一月仍被國會黨人以四十萬英磅之代價引渡回國,終於一六四九年一月送上倫敦塔處以死刑。
有關騎土黨之潛存黨人與力量,學者均認為係一六七○年代英國脫銳黨(Tory)誕生之淵源。
(談子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