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星系演化論】 星系(Galaxy)即星雲,亦稱銀河系或星河。
星系演化論乃研討星雲演進過程之學。
關於星雲之起源及其演進,目前仍為天文學中問題重重而猶待解決之論題。
茲將近年有關星雲之形成與演化之重要發展,扼要略述於次。
由於宇宙不斷膨脹,初期宇宙之密度遠較現在為大。
當宇宙中之物質密度為現在密度(現在密度為每立方公分10-29克)之三萬倍時,由於重力所引起之不穩定,致使質量為太陽之1012倍之大片雲氣在初期宇宙中開始形成,是即星雲之起源。
此種巨大星雲形成之初,由初期宇宙之氣體亂流中獲取角動量。
此準星雲經收縮之後,乃形成自旋之盤狀原始星雲。
由於原始星雲中所含氫氣之多寡不同。
乃演變成不同之形狀與外貌。
如原始星雲中含氫較少則形成均勻之盤狀星雲,如含氫較多則形成不規則星雲。
螺旋星雲之旋臂構造顯與盤狀原始星雲內所含之氣體密切相關。
所謂密度波理論(DensiteWaveTheory),雖能解釋旋臂構造不因螺旋星雲之自旋而解體,及其他有關螺旋星雲之觀測結果,但仍有甚多理論上之問題,尚待解決。
橢圓星雲則顯係由角動量較小之原始星雲所構成。
而矮星雲(DwarfGalaxies)之形成,則並非由於初期宇宙中氣團之分裂。
一般認為此種矮星雲乃由巨形星雲所引起。
大多數矮星雲均伴隨巨形星雲(包括巨形橢圓星雲、巨形螺旋星雲),可為明證。
在橢圓星雲中,星球與星球間幾不含氣體與塵埃。
換言之,橢圓星雲中不含星際介質。
螺旋星雲中,則含有星際氣體與塵埃。
不規則星雲中所含之星際介質,則較螺旋星雲中之含量為多。
以前曾有學者認為,形狀不同星雲中含有不同量之氣體與塵埃,乃顯示某一形狀星雲演進而成另一種形狀之星雲;
如謂由球形星雲而漸成橢圓形以至螺旋形及不規則星雲,或謂由不規則星雲開始演進成為螺旋形星雲,最後變成圓形及橢圓形。
此種觀點,並不正確,現已放棄。
不同形狀星雲中,氣體含量不同,乃由於星雲在形成初期之物理狀況不同所致。
換言之,由於星雲形成初期之狀況各異,乃造成其形狀及氣體含量之不同。
星雲集結成群而形成星雲集團(ClustersofGalaxies),每一星雲集團中所含之星雲少則數十,多則數百。
距離吾人最近之二十餘星雲,如銀河星雲(MilkyWay)、仙女星雲(Andromeda)、M─33星雲,以及數個不規則星雲、橢圓星雲及矮形橢圓星雲(DwarfEllipticals)等,集結成群,即所謂本群(LocalGroup),此群中之銀河、仙女,及M─33皆為螺旋星雲。
(鄒志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