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0 10:48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
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為戴季陶於民國十四年的一篇演講辭。
戴氏研究國父思想,頗多心得,認為「三民主義原理,全部包含在民生主義之內,其全部著作,可總名之曰『民生哲學』。」
以此就教於國父,國父答覆說:「你的意思對了。我的革命哲學,就是民生哲學。」
孫文主義哲學基礎是中庸之道與仁愛之理。
戴氏對仁愛之理發揮盡致,但對中庸之道,則未加闡明。
戴氏在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中指出:先生的全人格以仁愛為基本,一切表現無不為仁愛,有過人之智,而其智惟用於知仁;
有過人之勇,而其勇惟用於行仁。
可知離卻仁愛,絕無革命可言。
民生為字宙大德之表現,仁愛民生哲學之基礎,其他一切道德,皆不外由此派生,完成仁愛之用而已。
天下之達道三,民族也、民權也、民生也。
所以行之者三,智也、仁也、勇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何?
誠也。
誠也者,擇善而周執之者也。
在思想上,是對於中國古來仁民愛物道德文化的憧憬。
而統一道許多事實和思想的中心,就是先生自身以一誠貫智仁勇三德的全人格。
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在哲學基礎上,完全不同。
共產主義是很單純的,以馬克斯的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而民生主義是以中國固有之倫理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思想為基礎。
因之在範圍上,也就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點。
就是共產主義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限於經濟生活的問題,而民生主義在育與樂的兩個部分,已經超出經濟生活之外。
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在實行的方法上,完全不同。
共產主義以無產階級之直接的革命行動為實行方法,所以主張用階級專政,打破階級;
民生主義是以國民革命的形式,在政治的建設工作上,以國民的權力,達實行的目的。
民生是歷史的中心,仁愛是民生的基礎。
先生把這一個思想,強調到最高潮的時候,就是對歐洲文化的基本思想來宣戰。
先生的思想是愛中國人,先生的信仰也是愛中國人,先生的力量也是由愛中國而生。
把這一個愛中國的心,推廣起來,就是愛全亞洲的被壓迫民族,愛全世界的被壓迫民族,推到極處,就是愛一切人類。
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國的正統思想,就是接近堯舜以至孔孟而中絕的仁義道德的思想。
我們可以承認中山先生是二千年以來,中絕的中國道德文化的復活。
先生所主張的國民革命,是聯合各階級的革命,…是主張各階級的人,要拋棄他的階級性,恢復他的國民性,拋棄他的獸性,恢復他的人性。
…各階級的聯合,是為最受痛苦的人民而起,並且是要聯合各階級的革命分子,不是拉攏反革命分子。
所以先生常說:「革命是為最受痛苦的平民而奮鬥。」
又說:「我的革命是為民生主義而革命。」
人類不是單獨存在的,離了人與人的關係,沒有人生。
有人生,就有人與人的相互關係,所以一切國家和社會的文化,都是以人類的生存為目的,以共同生活的組織,為人類生存的手段。
詳言之,就是人民的生活。
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文化的目的。
所以離卻民生,沒有文化;
離了民生,沒有道德。
仁者二人,二人就是人與人的關係,蔣一安著「民生哲學之基礎─中與仁」指出:民族主義是人與人的血緣關係;
民權主義是人與人的政治關係;
民生主義是人興人的社會關係。
仁含有生意,則對生的科學概念,應建基於仁的哲學基礎上。
民生主義哲學基礎乃是仁,民生主義最高意義乃為生,其最後目的亦為生。
整個三民主義思想,始於民生,終於民生;
民族主義目的在求人民生命得以延續;
民權主義目的在求人民生存得以保障;
民生主義目的在求人民生活得以樂利。
(蔣一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