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國旗】 凡代表國家,規定一國之旗幟,稱為國旗。
我國清代用黃龍旗。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二月二十一日,香港興中會正式成立,陸皓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以代滿清之黃龍旗。
民國前七年七月二十日(一九○五),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是年冬,同盟會本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之形式,國父主張沿用青天白日旗,謂乃陸皓東所設計,興中會諸先烈為此旗流血者甚多,不可不留作紀念。
當時有人提議:一、用十八星式,以代表十八行省。
二、用五色旗,以順應中國歷史之習慣。
三、用井字式,表示井田之義。
黃興贊同此議,國父堅持用青天白日旗,黃興指青天白日旗不美,且與日本旭旗相近,乃決定增加紅色,以符自由、平等、博愛之真義,改成青天白日滿地紅。
一時爭持不下,旗式未經正式通過。
但自丁未年(民前五)潮州黃岡之役起,至辛亥年(民前一)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黃花岡之役止,中經八次起義(第三至第十次),黨軍皆用青天白日滿地紅三色旗為革命標幟。
民國成立,國父就任臨時大總統。
一月十日,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取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
並定十八星旗(武昌首義時所創用)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革命黨人所用)為海軍旗,諮請總統頒行。
國父指出五色旗之歷史與取義,皆不恰當。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史蹟光輝,取義宏美。
此際不必頒定,俟民選國會討論。
嗣國父為謀南北早日統一,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並薦袁世凱以自代。
政府遂於民國元年四月一日遷北京,參議院既北遷,五月十日又討論國旗統一案,曾發生劇烈之爭議,最後終於維持在南京時之決議,通過以五色旗為國旗。
民國十年四月十日,國父經非常國會推選為非常大總統,同年五月五日就職,公布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十二年,國父在廣州重組大元帥大本營,三月二日成立,行閱兵授旗禮,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又飄揚廣州。
十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完成,國民政府成立。
六月三十日,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十五年七月九日,先總統蔣公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吳稚暉先生代表中央黨部授旗,誓師北伐。
於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隨北伐軍節節向前推進。
至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東北易幟,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遂遍及全國。
十七年十一月二日,國民政府第五次國務會議議決,制定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
以青天白日為國徽,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十二月十七日公布。
三十五年,國民大會制定憲法,第六條明白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四十三年,再經立法程序,修正中華民國國黴國旗法;
十月二十三日,經總統明令公布。
旗用紅地,其橫度與縱度為三與二之比,上方之右為青色長方形,其橫度與縱度二分之一,青色長方形中置國徽上之白日青圈及十二道光芒。
先總統蔣公解釋國旗之意義:一、國父定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寓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之深意。
他用青天代表我們的國家,不僅要我們的國家和青天白日一樣萬古如新,永久存於宇宙間;
還要如太陽之麗日中天,普遍照耀著全世界到處光明,永遠光明,成為一個天下為公、自由平等、文明安樂的新世界!
二、白日的十二道光芒,象徵每日的十二個時辰,和每年的十二個月。
要我們如同地球對著太陽一樣的循環旋轉,周而復始,繼續不斷的進取;
即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思。
三、青天的色,象徵自由;
白日的色,象徵平等;
紅地的色象徵博愛。
另一層重大的意義:青天的色,是指示我們中國國民要有崇高偉大的志氣;
白日的色,是指示我們中國國民要有光明潔淨的心理(思想);
紅地的色,是指示我們中國國民要有熱烈犧牲的精神。
(何志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