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國父蒞臺灣】 國父蒞臨臺灣凡三次,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惠州之役,駐留臺灣四十四日,對大陸指揮起義。
民國二年討袁之役,過臺赴日,在臺北梅屋敷午餐。
七年應頭山滿、犬養毅邀晤,在臺北一宿。
此外,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乘輪離黃埔北上,十五日寄港基隆,未曾上陸,隨行者為胡漢民。
一、惠州之役駐臺指揮起義。
臺灣近閩粵,宮崎寅藏初晤國父談革命事,便提及曾根俊虎建議以臺灣火燒島(今綠島)為軍火屯積送運閩越之海口,以開接濟之道。
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冬,臺北成立興中會臺灣支會。
兒玉源太郎到臺就任總督之前,曾在東京與國父會晤,允為幫助。
因此國父以臺灣為指揮基地。
命島日經一、山田良政等先行。
閨八月三日,抵基隆入臺北,報告兒玉以國父於閏八月二日化名吳仲,從神戶乘臺南輪來臺,清藤常七郎、宮崎寅藏、內田良平、平岡浩次郎、平山周、尾崎行昌等人同行。
兒玉乃於四日往基隆住宿一夜,次日,祕密歡迎國父,同乘最後一班火車返回臺北。
兒玉允在軍人及武器彈藥方面,幫助國父,指定後藤新平為聯絡人。
國父自神戶啟航之日,日本內閣山縣有朋呈請辭職,日皇內定由伊藤博文出組內閣,惟伊藤至七日尚未接受,日本報紙曾說是謠傳。
二十二日,革命軍在鎮隆大勝,是日,山縣內閣的內務大臣致電兒玉總督,謂孫逸仙在臺灣,日本政府今後動向,將因此發生困難,可令其退去,速查有關律令案決定之。
兒玉並未執行。
後藤將此事告國父,國父囑平山周返東京活動,二十五日,伊藤尚稱病不出大磯之別墅。
二十六日,平山抵長崎,是日,報載伊藤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而平山對訪客廣為傳播謂孫先生在臺灣獲得兒玉總督祕密保護,仍將渡航廣東地方云。
國父在檀香山時識菅原博,彼與伊藤同屬政友會,曾約幫助革命事業,九月一日,國父自臺北函菅原,謂義兵舉旗十餘日,連克大敵,軍威大振,人心附從,特托轉求伊藤政府暗助一臂之力,借以士官,供以兵械。
惟伊藤內閣仍禁止援助革命黨人。
國父抵臺六日從,臺灣日日新報開始作對其有利報導,閨八月二十七日,且云孫派占領惠州。
興中會臺灣支會同志各盡力協助,楊心如曾經傳遞國父機要函件,往返港臺。
國父延至九月十九日,仍化名吳仲,由後藤新平護送,乘橫檳輪從基隆啟航赴日。
據日本神奈川知事報告外務省云:外傳臺灣總督公然要求孫逸仙退出臺灣,孫謂此實為誤解,彼甚感總督給予種種便利,此行返日,實以新內閣成立,有待視察。
至惠州之役,因軍需品缺乏而告失敗,殊可歎也云。
二、討袁之役過臺赴日。
國父忿袁世凱所為,本欲親統六師,觀兵建康,而黃興投袂起,乃使以主持軍事,七月二十二日,國父發表宣言,並電勸袁世凱辭職,上海討袁舉事,次日,陳其美攻江南製造局,不克,二十五日,湖口討袁軍敗退,二十七日,上海討袁軍退往吳淞,南京討袁軍失敗,黃興離開南京,赴粵。
上海與南京討袁軍同時失利,胡漢民、朱執信到上海,請國父赴粵謀再舉。
國父遂於八月二日偕胡漢民及戴傳賢,搭約克號德輪離滬,次日抵馬尾,時廣東都督陳炯明以所部鍾鼎荃等受賄買譁變而出走,袁世凱以龍濟光為廣東都督,粵局驟變,黃興僅以身免赴港,日本參謀總部派駐福州領事館武官多賀宗之少佐,已經獲情報,聞國父舟次馬尾,乃於下午三時往謁,說明粵中情勢,勸勿冒險,並以近泊日船撫順輪將駛臺灣,不妨到臺灣觀察局勢。
國父堅持赴粵原議,多賀再三陳述,且說粵局既變,香港亦將拒絕登陸,國父惟允晚九時再作決定,屆時,多賀再謁,始允換輪。
撫順輪船長郡寬四郎來迎,備酒招待,並命船員嚴加戒備。
國父電達在港同志,告其決定,多賀亦電日本駐台海軍參謀長木下宇三郎聯絡。
八月四日晨,撫順輪啟航,多賀始返福州,於午後三時電日本參謀總長,報告昨夜在馬尾密訪國父,以廣東狀況不利,換乘撫順綸,今駛基隆,將先往神戶與宋嘉樹等同志商議、再決定赴美或赴法。
五日晨六時,撫順輪入基隆港,臺灣當局派村田省藏為招待兼警衛,往迎國父至臺北御成町(今中山北路一段)梅屋敷(今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休息,梅屋敷主人大和宗吉、藤井悟一郎,侍女村上百惠,但知國父為中國要人,而不悉其真正身分。
午飯後,國父電日本犬養毅、頭山滿等,有云:「文如遠赴歐美,對我黨前途,實多影響,故無論如何,希在日暫住,俾便指揮。
九日船抵神戶,並望與同志敘晤密商。」
又寫博愛橫額一幅,以贈萱野長知。
旋攜戴傳賢赴基隆,仍以化名,乘信濃輪於下午四時啟航,直往神戶。
(曾迺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