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道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8 17:04: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9 07:48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道德

 

道德一辭,由道與德二字合成。

 

說文:「道,所行道也,從首,一達謂之道。」

 

廣雅釋詁:「德,得也。」

 

意即修養而有得於心也。

 

我國古籍中,一貫言道與德二字者,如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述而)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這些對道與德的闡釋,都是就品格而言。

 

而合言道德者則有禮記曲禮,其言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疏:鄭注周禮云:『道多才藝,德能躬行,…今謂道德。

 

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以禮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云非禮不成。

 

人之才藝善行得為道德者,以身有才藝,事得開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得,故稱道德也。

 

』」老、莊亦言道德。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莊子天地篇有曰:「通於天地者德也;

 

行於萬物者道也;

 

上治人者事也;

 

能有所藝者技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又於天道篇曰:「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惟老、莊所講的道德,究不同於儒家所講的道德之義,韓愈論之最詳,他在原道篇中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足於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得,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莊子與老子同道,亦輕仁義。

 

韓愈之非老即非莊也。

 

方東美氏則認儒、道、墨三家所講的道德,儒家追原天命,率性以受中;

 

道家遵循道本,抱一以為式;

 

墨子尚同天志,兼愛以全生。

 

就是因為天命、道本,和天志都是生命之源。

 

這樣看來,儒、道,墨三家之於道德根原的討論,都是同條共貫的。

 

(中國人生哲學概要)此為另一說法,可說是異中求同者。

 

西方之言道德者,以蘇格拉底(Socrates)所講的知識即德行(KnowledgeisVirture)之說,最為卓絕,也指出了西土道德的特質。

 

繼之而言者,實繁有徒,不加列舉。

 

西方道德二字,英文為Moral,乃由拉丁文演化而來。

 

拉丁文道德一詞,其複名為Mress,其義為品格,其單名為Ms,其義則為習俗。

 

且與倫理學(Ethics)一辭之原義相通。

 

道德的實踐,必循規律,即所謂道德律(MoralLaw)。

 

所謂道德律乃指人類行為的規範,乃無條件之斷言律令(CategoricalImperative)。

 

道德律究從何而形成?

 

有曰從自然之律而來者,如詩大雅蒸民之篇所言:「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之類;

 

有曰從神律而來者,如尚書皋陶謨所言:「天有典」,「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之類;

 

有謂從國法而來者,如尚書洪範所言:「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之類;

 

又有謂從心法而來者,如孟子所稱之「良知良能」,王陽明所謂「致良知」之類。

 

道德律實乃融合並超越諸律、諸法所形成的行為規範。

 

如我國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

 

西方的智、勇、公正、節制等四德,均屬如此。

 

道德有其演進,亦有其永恆的不變。

 

此一不變的本源即天道,也是理性,而出之以至誠。

 

中庸所言:「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由此可以說明道德演進中的不變的永恆本質。

 

道德有了不變的永恆本質,因而形成道德的最高境界,既落實而又超越,既中庸而復高明。

 

但就實際而言,道德的實踐,必須具有道德的自覺、道德的責任與夫道德的勇氣,然後才能發揮道德的力量。

 

至於道德的最大力量何在呢?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倡道德同化論,他認為道德具有同化的力量。

 

他說:「從前中國民族的道德,因為比外國民族的道德高尚得多,所以在宋朝,一次亡國到外來的蒙古人,後來蒙古人還是被中國人所同化;在明朝,二次亡國到外來的滿洲人,後來滿洲人也是被中國人所同化。因為我們中國的道德高尚,故國家雖亡,民族還能夠存在,並且有力量能夠同化外來的民族。」

 

(民族主義第六講),因此國父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

 

從國父這一番話,更可看出道德的重要性了。

 

(林子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7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59 , Processed in 0.2656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