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絕對】 絕對(Absolute),是從拉丁文Absoluere蛻變出來,原意是鬆開(toLoosen),引伸為任何限定關係的解放,無所關聯的,不受條件制約者。
在哲學上,它通常用來指稱那唯一的,但又同時是萬物所從出的終極實在。
它意謂著完整、完美,與有限不完美的世界截然不同。
根據當代學者愛克頓(H.B.Action)的考證,絕對作為重要的哲學術語,遲至西元十八世紀末期德國的唯心論哲學,才被大量運用。
可是,如果我們不將絕對的意義限定在唯心論、泛神論的看法裏,甚至願意接受當代存在哲學家、神學家保羅田立克的論證,一切宣稱相對主義的主張都不可避免地作出絕對的肯斷-一切都是相對的-而成為一種絕對的相對主義的立場。
那麼我們可以說,一切人類的哲學思考都是在探尋絕對;
只是,囿限於個人的看法,以致於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罷了。
傳統哲學對絕對的理解,以亞里斯多德、湯瑪斯為例,可以有下列三種意義:一、自身擁有存有者,即以實體或所謂的絕對附質身分擁有存有,而非僅藉與他物之關係始具存有;
二、並非僅為其他實體的屬性之物;
三、排斥與他物之一切實際關係之存有者。
但是,如果我們也願意考慮近代哲學以來的不同看法,則康德認為絕對是「無條件者」(theUnconditioned);
菲希德認為絕對是創造一切現象的自我;
而謝林則主張絕對乃透過智的直覺所把握到的主客合一的理性;
至於黑格爾,絕對就是在正反合附辯證歷程中創造一切的心靈。
絕對,作為哲學追尋的目標,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它的答案要求探尋者自己去廓清,而一切歷史上的解決,也只有在探尋者的廓清過程中,才會變得明朗,有意義。
(袁保新)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