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2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秦漢水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8 11:5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秦漢水利

 

我國水利發達甚早,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是水利之初發端也。

 

戰國時秦人李冰,於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二五六)守蜀郡,嘗鑿離堆,避沫水(青衣江)之害,以利舟船,又築都江堰,以灌溉諸郡,成都平原於是「沃野千里」,悉無水患,號為陸海,蜀人德之。

 

戰國末期,韓聞秦之好興事,乃用「疲秦」之計,遣水工鄭國赴秦,說其鑿溼水自中山西,至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

 

秦以為然,使其渠成,用以溉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併諸侯,因名為鄭國渠。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命尉屠睢征嶺南,由於糧運不便,乃命御史監史祿自零陵鑿渠至桂林,溝通湘、灕二水,是謂靈渠。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一一二),遣樓船將軍楊僕出豫章,下湞水;

 

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灕水,即此也。

 

宋史河渠志:「靈渠,或謂之秦鑿渠。」

 

兩漢水利可分兩方面言之:一、灌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左內史倪寬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渠)旁高仰之田。」

 

太始二年(前九五),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

 

是為白渠,時人將之與鄭國渠並稱白渠。

 

東漢光和五年(西元一八二),京兆尹樊陵開鑿之渠,稱樊惠渠。

 

鄭、白、樊三渠的引涇水以成,引渭水而成之渠有成國、靈軹、湋三渠。

 

武帝時(元朔、元狩年間,前一二八~前一一七),莊熊羆(因避明帝諱,漢書作嚴熊,又省羆字)言臨晉(陝西大荔)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田萬餘頃,於是發卒萬人穿渠。

 

自徵(澄城)引洛水至商顏下,因岸土易崩,乃多鑿井,深者四十餘丈,井下相通行水,是謂井渠。

 

渠鑿時得龍骨,因名龍首渠。

 

然其效未著。

 

元朔二年(前一二七),衛青等改復河套地區,移民實邊,又屯軍西北,於是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宣帝中,大將趙充國於隍水流域置萬人屯戍,墾田二千頃,並「繕鄉亭,浚溝渠」。

 

東漢時,河套「激河浚渠為屯田」,「因渠以溉,水舂,河漕」。

 

昭帝時,用桑弘羊議,屯田輪臺、渠黎(新疆庫爾勒),續至伊循(若羌一帶)、車師(吐魯蕃盆地)、樓蘭(羅布泊北岸)。

 

東漢時屯田伊吾(哈密附近),今尚有溝渠遺蹟。

 

近代所稱的坎兒井,亦創於西漢。

 

兩漢水利重點地區之一,為漢水流域,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行視郡中水泉,閒通溝渠,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其最著名工程之一為穰縣(酄)之西的六門堨(又稱六門坡)。

 

東漢建武中,杜詩任南陽太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並發明水排。

 

漢中、汝南則有大量的陂塘蓄水工程。

 

淮水流域亦有多數陂塘,主要有鴻隙陂。

 

長江以南,最主要的為浙江紹興的鑒湖(又稱鏡湖),由東漢順帝時太守馬臻所創。

 

永元中(八九~一○四),豫章太守張躬曾於南昌修塘,章和元年(八七),馬棱在今揚州一帶「興復陂湖」。

 

華北地區水利興建甚為普遍,西漢時,在今泰安地區引汶水灌溉,臨淄東北引巨定澤水灌溉。

 

元初二年(一一五),曾「修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溉民田」。

 

漁陽太守張堪主持之引潮白河的灌溉工程,其餘如邯鄲、濮陽、新鄉,及洛陽等地區,也都有灌溉工程興建。

 

二、漕運:關中為秦漢帝都所在,漕運又成為當務之急。

 

武帝元光六年(前一二九),大司農鄭當時議「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

 

命齊人水工徐伯,側量表記,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渠下之民,皆得灌溉之利。

 

又使張湯子,為漢中守,作?

 

斜道五百餘里,然?

 

、斜水過於陡峻,水流急,水中多礁石,無法行船,惟可行陸路。

 

東漢建都洛陽,張純引洛水以通漕,稱陽渠。

 

其他較重要之水道工程,為邗溝、鴻溝,邗溝開於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以溝通江淮;

 

鴻溝為戰國中期魏惠王時所開,聯接黃河與淮河的支流。

 

至西漢時,鴻溝的主要任務為汴渠(汳水)所取代,但以同一水口受黃河之水,王莽始建國三年(一一),黃河大改道之後,汴渠水運受害。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六九),再次浚修汴渠,發卒數十萬,遣王景、王吳修渠、築堤,「河汴分流,復其舊」。

 

邗溝為減少人工渠道的開挖,多利用天然河湖,即於樊良湖繞道博支湖,再轉射陽湖入淮。

 

但射陽、博支二湖湖面廣闊,風大浪高,不便航行,後來便逐步改道,吳王劉濞開萸溝通運至海陵倉,即是一例。

 

此外,尚有下溝渠,溝通河濟江淮。

 

(甲凱)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9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14:3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