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泰族】 泰族,占泰國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一以上。
在語言學上是屬於漢藏語中的泰撣支族(Tai-shanBranch),在人種學上是屬於南蒙古種。
泰族原與漢族同源,居住在長江流域上游區域。
秦代以後,逐漸南移,散布在廣西、雲南與貴州等省。
有些學者認為三國時代的哀牢夷與唐代的南詔,即為泰族所建的國家,蔚為一燦爛的文化。
但有人卻不贊同這種論調。
大約從西元一世紀起,泰族開始向印支半島各地流徙。
西支入緬甸,是為撣人;
西南支流入泰國和寮國北部,是為寮人。
撣人與寮人通稱為大泰人(TaiNyai),有別於構成今日泰國的小泰人(TaiNoi)。
十一、十二世紀之際,小泰人湧入泰國境內,建立了許多部落興邦國。
一二三八年,速古臺(SukhoTai)王國出現。
到十三世紀末期,坤藍甘興(KunRamkamheng)掌政,對內勵精圖治,努力吸收中國文化;
對外擴張領土,儼然大國。
一三七八年,速古臺王國亡,為另一泰人所建的阿瑜陀(Ayuthia)王國取代。
傳位四百餘年,至一七六七年才被緬甸人覆滅。
嗣後不久,由鄭昭(中泰混血兒)復國。
一七八二年,泰國又有卻克里(Chakri)王朝繼起,以迄於今。
泰族多信奉佛教,性隨和,與當地華人和諧共處,文化交流亦深。
(崔貴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