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19:3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蕃會盟碑】
唐德宗晚年,吐蕃內部不安,王室、貴族、僧侶之間,頗多矛盾。
唐憲宗削平藩鎮,集權中央,聲勢之盛,竟使吐蕃日夜恐懼唐軍將復河湟,故吐蕃有意求和。
唐朝方面,並非如外觀強盛,實際仍是瘡痍未復,人皆憚戰,也不願生事,希望能與吐蕃和平相處。
故穆宗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吐蕃遣使求盟請和,穆宗完全同意。
唐廷接受原因,蓋在吐蕃贊普及其宰相闡布、尚綺心兒先寄盟文節要云:「蕃、漢兩邦,各守見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討,不得相為寇讎,不得侵謀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問事,便給衣糧放還。」
唐與吐蕃此次會盟,先在長慶元年十月十日,唐的宰相、右僕射、六曹尚書、中執法、太常、司農卿、京兆尹、金吾大將軍等十七人,與吐蕃使者論納羅等,盟於長安西郊。
盟文見於舊唐書吐蕃傳,前引節文載於盟文之內,盟文要點在於「中夏見管,維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為主。自今而後,屏去兵革,宿忿舊惡,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結援。」
唐時預盟之官十七人,皆列名於內。
唐更派劉元鼎、劉師老等同論納羅赴吐蕃就盟。
劉元鼎到吐蕃後,贊普可黎可足(KhriGtsugLdeBrtsan)隆重招待,復在邏娑(拉薩)結盟。
會盟碑立於長慶三年(八二三),至今尚在拉藤大昭寺前,大意追記唐蕃和親之事,理應永崇甥舅之好,甥舅和協,如社稷一統。
故此碑亦稱甥舅聯盟碑,為近代研究中藏關係史之重要史料,研究者頗不乏人。
(王吉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