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19:3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憲宗】
唐憲宗李純(西元七七八~八二○年),順宗長子。
生於大曆十三年二月,崩於元和十五年正月,年四十三。
憲宗原名淳,德宗貞元四年(七八八)六月,封為廣陵郡王。
順宗即位,冊為皇太子,改名純。
德宗崩於貞元二十一年(八○五)正月,順宗即位。
然順宗自去歲九月病風,已不能言。
其親信王伾、王叔文用事,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附和二王,雖政有可觀,然以奪權太急,順宗久病,頗引中外疑懼。
謀奪取宦官兵權以自固,宦官亦必欲去二王而後快。
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屢啟請太子監國,順宗亦厭倦萬機,遂許之,並改元永貞,此即所謂永貞內禪。
內禪之後,立貶王伾、王叔文二人。
王伾死於貶所;
次年,王叔文賜死。
二王之黨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异等,俱貶遠州司馬,此即二王八司馬。
憲宗即位,次年改元元和(八○五~八二○)。
即位之初,想望太宗、玄宗之政,以為當推誠臣僚,共成大業,故慎於任相,使各盡力。
元和政有可觀,此為主因。
然亦寵信宦官,重用吐突承璀,而使元和政非盡美,其因或在於此。
德宗迭遭大亂,養成對藩鎮的姑息。
憲宗即位,概然發憤,思革前弊。
對於僭亂叛逆之藩鎮,決心用兵,以達成集權中央之目的。
元和四年(八○九),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卒,其長子王承宗自稱留後,等待朝命。
憲宗欲改藩鎮世襲陋習,拒不任命。
十月,王承宗反,憲宗以神策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以龍武將軍趙萬敵為神策先鋒將,內官宋惟澄、曹進玉、馬朝江等為行營館驛糧料等使。
翰林學士白居易、京兆尹許孟容、御史中丞李夷簡、給事呂元膺、穆質、右補闕等,極言不可以中官為統帥,乃至諸道將校恥受承璀指揮,心既不齊,功何由立!
憲宗不得已,削承璀四道兵馬使,改處置為宣慰而已,實則仍以吐突承璀為統帥。
吐突承璀率神策軍至行營,威令不振,與承宗戰,屢敗,喪其大將酈定進,口中氣奪。
諸道統兵將帥互相觀望,無意立功,戰局完全陷於被動。
憲宗不得已,於元和五年(八一○)任命王承宗為成德軍節度使。
對成德用兵失敗,先降吐突承璀為軍器使,再出為淮南監軍,起用李絳為相。
絳鯁直,李吉甫善逢迎,憲宗多從絳言,稱之為「真宰相」。
元和宰相,前有李絳,後有裴度,憲宗幾致中興,賴此二賢。
元和七年(八一二)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卒,其子懷諫年十一,為節度副使,立為副大使,知軍務。
憲宗以左龍武大將軍薛平為鄭滑節度使,欲以控制魏博。
憲宗與宰相議論魏博情勢,李吉甫請出兵討伐,李絳認為不必用兵,魏博將自歸朝廷。
李絳見於懷諫幼沖,軍府大權必有所歸,諸將厚薄不均,不相服從,必有自諸將起代主帥者。
此種情形,為鄰道所惡,彼人為求自存,自必求援朝廷。
事情發展果不出李絳所料,懷諫幼弱,軍政決於家僮蔣士則,士則數以好惡移易諸將,軍中不安;
擁田興為主,田興不得已,要求諸將毋傷害懷諫,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請官吏乃可。
諸將從之。
魏博監軍以情告憲宗,李絳建議即拜田興為魏博節度使,發內庫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魏博百姓給復一年。
憲宗從之。
竟收五十年不霑皇化之魏博。
元和九年(八一四),彰義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元濟自領軍務,發兵四出,屠舞陽,焚葉,掠魯山、襄城,關東震駭。
憲宗早即有意平定淮西,至此以嚴綬為申、光、蔡招撫使,督諸道兵招討吳元濟。
嚴綬討淮西無功,群臣多請罷兵,唯裴度以為必可取。
韓愈上言淮西三小州,其破敗可立而待,唯請憲宗堅持初志,不為群臣動搖。
吳元濟求援於河北諸鎮,王承宗、李師道數上表請朝廷赦吳元濟,憲宗不許。
且自李吉甫卒後,對淮西用兵,憲宗全委之武元衡。
李師道遣刺客殺武元衡,傷裴度首,以為如此則他相不敢主用兵。
憲宗不以武元衡之死而易其初衷,裴度態度更為積極,以嚴綬用兵一年而無成效,唯知賞?
士卒,巴結宦官。
元和十年(八一五)九月,乃以韓弘為淮西諸軍都統,以代嚴綬。
韓弘樂於自擅,倚賊自重,竟不願早平淮西。
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春正月,憲宗不聽之勸,制削王承宗官爵,命河東、幽川、義武、橫海、魏博、昭義六道進討成德,唐陷於兩面苦戰的困境。
進討淮西諸軍近九萬,四年不克,國家花費無算,百姓疲弊。
憲宗信心頗動,宰相李逢吉意欲罷兵。
憲宗問裴度,度請自往督戰。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七月,以度為相,充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實則代韓弘為帥。
裴度奏請取消宦官監軍,諸將進退自主。
將軍李愬得裴度支持,攻入蔡州,俘吳元濟。
淮西平後,洛陽與江、淮免除威脅,對長安經濟意義重大。
六道討王承宗軍,在破吳元濟之前結束,罷河北行營,各歸本道。
淮西滅後,諸鎮恐懼,橫海節度使程權自請離鎮做朝官,唐收復滄、景二州。
幽州劉總上表求歸順。
成德王承宗上表請自新,獻德、棣二州。
憲宗又命魏博田弘正討伐淄青李師道,元和十四年(八一九)二月,殺李師道,唐代暫時統一實現。
自平淮西,憲宗漸驕,迎佛骨,合仙藥,拒諫臣,近邪僻。
因服長生藥,暴躁多怒,左右宦官,往往被斥責,甚或被殺。
元和十五年(八二○)正月,宦官陳弘志弒憲宗,立太子恆為帝,是為穆宗。
(王吉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