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日文●山田良政】 山田良政(西元一八六八~一九○○年)字子漁,原名良吉,為津輕藩藩士山田浩藏之長子,日本明治元年一月一日生於青森縣之弘前。
幼入鄉里之東奧墊,旋考入青森縣立師範學校,未卒業改變志向,轉入東京水產講習所,為該所之首屆畢業生。
畢業後人北海道昆布(海帶)會社工作,以工作成績優秀,頗為公司所重用。
迨至明治二十三年(一八九○),由公司派往上海分社服務,此即為渠與中國發生關係之嚆矢。
明治二十七年(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戰爭起,山田辭去公司職務,以陸軍通譯官從軍,活躍於遼東前線。
未幾,復隨軍轉往臺灣,從事翻譯,日本戰勝後,山田曾因功獲賞。
渠與當時海軍大佐瀧川具和交誼至篤(攏川後昇任少將),故隨瀧川前往北京,適值戊戌政變,曾策動將光緒自慈禧太后手中奪出,以遂康有為等之維新計畫,事未有成,而康及王照等危在旦夕,時瀧川為日駐華海軍武官,山田乃在瀧川警護下,將王照及康等保護至天津,轉搭日軍艦大島前往日本。
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德國佔領膠州灣。
山田即偕小越平陸前往山東,探察情勢。
旋後轉至旅順,刺探俄國軍情,卒遭俄軍逮捕,經日領事交涉始獲釋放。
其後回到山東,將德國佔領膠州灣情勢,作詳細調查,報告日政府有關方面,故至此為止,山田實為日本軍方間諜。
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山田在東京三崎町之旅館首次訪晤我國父孫公,自此即對國父拳拳服膺,誓以生死相從。
翌年春,山田被任為東亞同文會所屬南京同文書院之教授兼幹事,赴任途中與國父在上海日本旅館朝日館再相見,國父即將惠州起義之計畫祕密告知,山田表示願予贊助。
未幾義和團事變勃發,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西安蒙塵,兩廣總督李鴻章應劉學詢之建策,擬與國父合作,宣布廣東獨立。
此項計畫,由平山周、官崎寅藏(滔天)等從中斡旋,而山田則從旁協助,卒以李鴻章中途變卦,功敗垂成。
山田乃於同年九月辭去同文會職務,伴同國父前往臺灣,與總督兒玉及民政長官後藤相見,相約對國父革命,加以援助。
唯此際日本國內政情突變,素對國父革命寄予同情之大隈內閣崩潰,繼由伊藤博文組閣。
伊藤對我革命極感不安,嚴令日人不得參與,並禁止武器接濟,此於惠州革命實為一大打擊。
國父為欲緊急傳達此項情勢,乃派出日前往惠州,對指揮惠州起義之鄭士良詳加說明,俾其從旁部署。
同年十月二十日順利到達惠州,當晚潛入革命軍之根據地-三多祝,將國父密令向鄭士良詳加說明,同時協助留屯三多祝之部隊撤至三州田山間,以便俟機再舉。
撤退途中遭遇清軍包圍,多數同志陣亡,山田之行蹤從此不明。
(多數史家認為,山田係二十三日在三多祝撤退途中,遭清軍槍擊死亡,唯末證實。)
時年三十有二。
此實為協助我革命犧牲之第一人。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大正二年),國父訪問日本之際,為追念遺勳,特在東京谷中全生庵建碑紀念,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大正七年),國父復派朱執信前往惠州,訪查山田殉難經過,並覓取遺骸,卒以殉難當時情勢混亂,雖經多方調查,一無結果,乃將交戰地點之泥土攜至廣州,由山田之胞弟純三郎前往領取,翌年九月二十二日,即以此土歸葬於山田故鄉-弘前之祖塋,國父曾派廖仲凱前往致祭。
民國九年國父復派陳中孚會同宮崎寅藏,前往弘前出田家之菩提寺建碑紀念,碑文由國父親撰。
山田風標俊秀,俠骨稜稜,精通華、英兩國文字。
明治三十二年,娶同鄉藤田氏之女敏子為妻,山田逝後,即守柏舟之節,直至戰後始病逝大阪。
山田胞弟純三郎,亦能秉承遺志,追隨國父。
除戰時外,我先總統蔣公篤念遺勳,對良政未亡人及胞弟純三郎,均按月寄鉅款,以為生活之資,直至渠等逝世,未嘗中斷。
(宋越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