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法文●比利時教育工商業】 一、教育及魯汶大學比利時全國就學人數約佔總人口百分之二十。
現有法文及荷文兩個教育部(十年前僅一部),各自管轄所屬區域之教育事務。
全國義務教育定為十年。
學校分公立與私立兩種。
私立學校中,天主教教會學校自古以來地位極為重要。
高等學府位於法語區者有新魯汶大學、比克自由大學、列日大學。
荷語區則有舊魯汶大學、比京自由大學荷文部、肯特大學及安特衛普大學等。
我國清末童子留學比國者多攻鐵路、礦冶等工科。
黨國元老魏宸組、胡秉柯係早期留比學生響應國父號召,致力於革命者。
我國首任駐教廷大使謝籌康亦屬比京自由大學之校友。
而與中國同學關係較密切者則為魯汶大學。
行憲後首任行政院長翁文灝在魯大攻讀期間,校內中國學生幾達四百名,是由比國償還我庚子賠款保送而來。
後有雷鳴遠神父為中國留比學生造福不淺,並在魯汶設立中國之家。
魯汶大學歷史悠久,西元一四二五年十二月九日由教宗馬丁五世(MartinV)正式下詔批准成立,定名為天主教魯汶大學(UnivversiteCatholiqueDeLouvain)。
兩次大戰,魯汶圖書館被毀,藏書付之一炬。
戰後仍依原樣重建。
後因魯汶地屬弗拉芒區,乃與說法語之瓦隆人時有齟齬,欲將後者驅出魯汶。
一九七O年,法令終於規定魯大法文部遷出,於距離布魯塞爾二十五公里處之新魯汶(Louvain-La-Neuve)重建校園,醫學院則遷至首都窩路威聖隆伯區(WoluweSt.Lambert)。
一九七九年全部遷移完畢。
魯大計有九個學院,本地學生僅憑合法高中文憑即可入學,惟入學後即採嚴格淘汰制,升級不易,「入易出難」。
二、工商業比利時是歐洲極為工業化國家之一。
西元一九四四年加入荷比慮經濟聯盟(Benelux),一九五九年成為歐洲共同市場(MarcheCommon)會員國。
雖然是歐洲生活水準最高國家之,惟目前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其國債高達前所未有之數字,失業率在共同市場會員國中最高,佔全國就業人口百分之十一。
比國經濟主要依賴外貿出口,主要輸出品是運輸工具、鋼鐵、化學成品。
輸出國以共同市場會員國為主,約佔總出口額之百分之七十三。
國內則以公眾服務事業為最重要,諸如交通運輸、銀行保險及電訊傳播事業等,人數約佔全國就業人口百分之六十,其總額則達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五十九左右。
比利時工業源於十九世紀之歐洲工業革命,往昔工業異常發達,有「小英國」之稱,尤以冶鐵、機械、紡織、玻璃等最盛。
目前則以金屬加工、火車汽車製造、化學,煉油及兵工等工業為主。
其煤礦工業已幾呈停滯狀態。
此利時南部瓦隆區是鋼鐵工業中心,惟亦受到全世界鋼鐵工業危機之波及,甚賴政府支持。
至於其他非鋼鐵工業如銅礦,主要依賴前殖民地比屬剛果(薩伊)之原料進口。
比利時南部之工業結機極為古老落伍,刻正重新整建。
北部弗拉芒區往昔以農業經營為主,現代新興工業反得以其新式設備具競爭力而後來居上。
全國工業人口約佔就業人口百分之二十九,其生產額佔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三十八左右。
全國從事農業經營者僅佔就業人口百分之六,生產額約佔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七左右。
主要農產品是麥類、馬鈴薯、甜菜等,以內銷為主,在比利時經濟中,農業所佔重要性極微。
目前我國與比利時雙方均設有貿易推展機構。
我國向比利時輸出以紡織品為主,電器、食品次之。
比利時則向我國輸出紡織機、化學品及電器電子類。
民初北平、天津電車係由比國所造,平漢鐵路亦經比國設計承建。
(傅維新,潘懷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64 |